
连云港云台山自古是海中岛屿,唐宋时称苍梧山。从唐朝至清末的1200余年间,云台山的东西两侧山麓形成了“苍梧古道”。
“南城到北城,八十有余零”是云台山地区老百姓口口相传的一句俗语,意思是从南城到北城,有八十多里路。南城是今天的海州区南城,也叫凤凰城,北城是今天连云区墟沟,因为这两个城分别在古代云台山南北,又是重要的军事要地,南、北城来往较多。
西路古道从南城适野亭(南城西山,今西凤凰山公园)出发,出南城北门,沿九岭、当路村、大义村、小村莲花桥、巨平村、泸水桥、娘娘庙、诸季村、牛王庙月牙石,沿蝙蝠山东行,经华盖山到古埝南头。过了古石堰、沃壤村,经老君堂、黄墓庄至平山,向东进入北城墟沟。东路古道经南城南门向东,经官井向北,经苏庄东、葫芦山、关口、埠头山至北山折而向东,经凌洲嘴、山东庄、东磊、渔湾、朱麻、石虎、隔村,向西至崇善寺出现分岔。一路向西经诸韩村,至牛王庙月牙石连接西路古道,一路向北至诸朝,由黄岭村翻山至古石堰南头,与西路古道会合。
苍梧古道属于官道,设有计里堠墩,有五里墩、十里墩两种,十里墩也称堠。自古就有“五里一墩,十里一堠”的说法。官道穿越涧沟、河流时,会建有“官桥”,比如朝阳的泸水桥、中云的刷炭桥、云山的振亚桥等。民国时期,苍梧古道上的堠墩遗址大部分还存在。解放后,随着云台山周边道路的建设,苍梧古道交通方面的作用已经淡化;随着土地平整、水利建设等,大部分堠墩也逐渐消失了。用堠墩来记录空间位置,为苍梧山(云台山)的历史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维度,对研究云台山地区的海陆变迁、历史沿革、军事海防、历史文化等,有着重要的作用。

如今,苍梧古道尽管早已失去了原来的风貌,但它却是经济交流的重要通道、历史发展的重要缩影和文化脉络的延续。
文字:刘霞
图片:视觉中国
设计:朱丹清
翻译:卫鑫
鸣谢:连云港市地方志办公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