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智库 > 正文
做好思政工作 培养时代新人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深入做好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事关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多次强调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为新时代思政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是培养时代新人的主阵地,是锻造时代新人的大熔炉。作为高校思政工作者,需立足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的根本大计,充分担负起高等教育,尤其是高校思政教育的新使命,扎实推进思政工作守正创新,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的时代新人。

牢牢把握思政工作的政治属性

培养时代新人的重中之重是要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做到“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坚定的理想信念为时代新人提供了远大的奋斗目标、强大的前进动力和坚定的精神支柱。要坚持党对思政工作的领导,高校思政工作者要不断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推动工作,对党的理论学习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要加强理论学习、厚实理论功底,自觉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观察学生工作新形势,研究学生工作新情况,解决学生工作新问题。当今时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强力度推动着思想、文化、信息的传播和共享,网络空间信息复杂多变,社会思想趋向多元化,大学生群体获取信息的渠道急剧增加,大量的信息碎片会造成认知负荷增加、信息真伪难辨、思维能力下降、注意力分散、表层学习以及情绪和心理健康等问题。在此背景下,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充分发挥思政工作的政治引导功能,确保以坚定的政治清醒和政治自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广大青年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矢志奉献国家和人民,确保大学生在思想上、行动上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政治立场。高校思政工作者要科学把握网络传播规律,不断推进工作理念、方法手段、载体渠道、制度机制创新。全面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要做党的创新理论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学生思想困惑和实际问题。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源头活水浇灌学生心灵,用马克思主义理想之光点亮学生的理想之灯,增强广大青年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培育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时代新人。

牢牢把握思政工作的战略属性

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是立德树人的成效,要坚持“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做到“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情怀引导就跟进一步”。思政工作的核心使命是立德树人,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这也正是思政工作落地的具体体现。教育的根本问题指引着思政工作的战略方向,即要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推动高质量人才培养。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时期,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思政工作是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体系的重要支撑,对高水平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要结合当前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总体态势引导和教育学生,帮助学生在全球化与多极化、科技革命与信息化、社会转型与价值多元化的形势下坚定信念、提升能力。高校思政工作要始终胸怀“国之大者”,坚持系统谋划,切实把思政工作摆在科技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的战略高度去谋划,从国家战略和人民所需的角度去思量,从党和国家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全局去开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发展大势,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人才培养非一朝一夕之功,要坚持统筹推进,充分发挥思政工作的基础性和引领性作用,把思政工作贯穿于人才培养各环节、全过程。立足大学生成长成才客观规律,以党的创新理论引领青年时代担当,坚持知行合一,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增强大学生对复杂情况的辨析力和对未来发展大势的判断力。引导大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把爱国情和强国志转化为报国行,发挥专业所长应用于人民所需,把党的创新理论具象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予以呈现,让思想“绵绵用力”,让理论“落地生根”。

牢牢把握思政工作的民生属性

思政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要坚持“研用一体、研以致用”,做到“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育人本领就跟进一步”。思政工作的核心要义是把做人的工作做得牢靠、做得扎实,要坚持在“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方面出实招。一方面,要扎实做好基础工作,不断提升履职尽责的能力水平。当前,全党上下在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高校思政工作者要熟悉自己所带的每一名学生,熟悉育人工作的每一环节,打牢思政工作基本盘;要以身作则,做到学纪、知纪、明纪、守纪,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落实到工作的方方面面;同时,把严的纪律导向传递给大学生,以高尚品行和人格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同大学生一起,把遵规守纪刻印在心,内化为言行准则,进一步强化纪律意识、加强自我约束、提高免疫能力,更好地成长成才,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另一方面,要顺应时代发展需求,不断提升网络思政工作能力。当前,随着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加速发展,网络空间和现实空间的相互嵌入、相互影响越来越深刻。据统计,我国网民规模已突破10.5亿,无人不网、无时不网、无处不网的特征愈加鲜明,因此,需将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成为思政教育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作为高校思政工作人员特别是扎根一线的辅导员,目前逐渐呈现年轻化的趋势,更能与大学生共鸣共情,要主动把脉Z世代大学生特点,深耕大学生网民活跃聚集的网站平台特别是社交媒体上,打造更多年轻人愿听愿看、爱刷爱赞、共情共鸣的现象级产品。强化数字技术赋能,建好用好网络思政“正能量稿池”,打造一批“青言青语”的融媒体产品,实现优质思政内容和产品的青年化呈现、互动化传播,持续探索以网发声的更多可能性,让网络大流量成为放大思政正能量的助推剂。

王 宁(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本文系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的政治建设研究中心2023年课题〈项目编号:GXZY2329〉,2023年度江苏省教育系统党的建设研究会课题〈项目编号:2023JSJYDJ2004〉,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NR2023011〉,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24年度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基金项目〈项目编号:ZY2024G0021〉)

责编:胡悦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