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与动物的伦理关系,既是备受伦理研究界关注的重要学术问题,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实践内容,需要当代人认真对待和思考。虽然古今中外关于动物伦理的思想观点众多,尤其是近现代以来,西方动物伦理理论不断涌现,有力推动着动物保护事业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理论和实践困境。反观国内,近现代动物伦理理论和实践发展相对滞后,直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动物伦理方面的研究才日益增多,且大多是在西方现有动物伦理范式和框架下展开的,创新式的中国式表达实不多见。
南京林业大学黄雯怡副教授所著的《动物伦理理论与实践研究:基于生命共同体理念》(东南大学出版社2023年12月出版)一书,跳出了西方现有研究范式与框架,以生命共同体为本体论基础,对探索与构建特色动物伦理理论和动物保护实践模式进行了有益尝试。作者坚持问题导向、系统思维,基于生命共同体理念,剖析了现有西方动物伦理思想面临的理论和实践困境;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要求出发,构思了生命共同体理念视域下动物伦理理论和生态友好型动物保护模式;结合相关案例分析,对改善我国动物保护现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措施建议。该书的主要特色和创新之处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拓展了动物伦理研究视域。作者通过系统梳理西方动物伦理发展历程及其代表性思想流派,认为西方现有的动物伦理理论总体上没有突破主客二元论的思维模式,存在重动物个体轻动物物种、重人与动物对立轻人与动物统一、重动物本身轻生存环境等问题。这也是西方动物伦理思想当前面临诸多理论和实践困境的重要原因。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提出,为深化动物伦理研究、破解西方动物伦理思想面临的理论和实践普遍性限度、构思中国特色动物伦理理论提供了一种新的视域。作者在研究中,针对西方动物伦理研究存在的不足,将动物伦理的研究视角由动物个体拓展到物种和生态系统、由突出人与动物对立到强调人与动物统一、由强调动物个体性到主张生命共同体成员、由脱离生态环境到关注生态环境,以期深入、系统地考察和把握人与动物之间的伦理关系,给出自己对动物伦理的思想见识。
二是反思了西方动物伦理思想研究。国内学者关于西方动物伦理思想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上仍不够系统、深入,大多是分析、评论西方学者的某种理论和一些代表性人物的观点,超越西方动物伦理思想的理论建构略显不足。对此,黄雯怡副教授较为系统、深入地梳理了西方动物伦理思想的发展历程及其生态背景,从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两个层面提炼了西方动物伦理思想的主要流派,阐述了其伦理基础、基本观点和实践诉求,并从生态学角度对两大类动物伦理思想进行了解析和批判。其中不乏精彩的评述和个人观点表达,为我们客观认识西方动物伦理思想、创新中国特色动物伦理理论提供了范例。
三是探索了中国特色动物伦理理论框架。这是该书的一大亮点。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动物保护思想和智慧,但近现代以来,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动物伦理理论未能得到特色化、系统化的发展,滞后于西方。在注重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我国有必要也有基础和能力建立自己的动物伦理理论体系。作者在汲取我国古代动物伦理思想智慧、借鉴西方动物伦理理论发展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生命共同体理念为基石,以尊重生命、和谐共生为价值导向,以维护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生态安全为底线的中国特色动物伦理理论框架,阐述了其理论来源、伦理基础、本质特征和基本内涵,充分体现了守正创新的学术研究品质。
四是提出了生态友好型动物保护模式。人类如何对待包括动物在内的各种生命体,既是重要的理论课题,也是重要的实践命题。作者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剖析西方动物伦理思想面临困境、构建中国特色动物伦理理论的同时,对西方国家在动物保护立法、动物保护文化传播等方面实践做法进行系统梳理,从中得出共性、有益性的启示,并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出发,提出基于生命共同体理念的生态友好型动物保护模式,阐述了其基本特征、实践原则和主要内涵,并以近年来引起广泛关注的云南亚洲象迁移、长江十年禁渔、动物入药与动物保护等事件进行案例分析,彰显了研究的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
综合而言,该书是国内动物伦理研究领域为数不多的专著之一。既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又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创新性,相信它的出版一定会对加强中国特色的动物伦理研究、增强社会公众动物保护意识、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起到有益的推动作用。
曹孟勤(作者为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环境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