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120急救像一条“生命通道”,缩短了医院与病人的距离。救护车亮着警示灯行驶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与时间赛跑、抢救生命的场景,让人们第一时间看到生命的希望。

增设院前急救点是今年江苏省卫生健康委牵头实施了8项省政府民生实事之一。截至目前,今年全省新设30个院前急救站点,截至今年6月底,已有17个站点完成硬件建设,覆盖宿迁、无锡、常州等市,江苏在提升院前急救服务能力方面迈出坚实步伐。
南京自2019年以来,根据《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站(点)布局规划》等政策,稳步推进急救站点建设。截至目前,南京市已建成95个急救站点,覆盖所有行政区,其中87个由急救网络医院建设,8个由市急救中心建设。根据《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站(点)布局规划(2018—2035年)》,南京市计划到2035年建成134个急救站点。
南京市急救站点的运行模式多样,包括依托省市区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区人民医院或中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院府共建以及南京市急救中心直接建设等五种方式,形成了一个高效、全面的运行网络。
近三年来,南京市新增了12个急救站点,如雨花医院急救分站、溧水区人民医院急救分站晶桥急救点、南京江北医院急救分站长芦急救点等,均已开始24小时全天候服务。这些站点的建立,不仅提高了急救响应速度,也增强了市民在紧急情况下的安全感。
值得一提的是,南京江宁医院急救分站汤山急救点于今年1月3日正式启动,提供全天候服务。该站点的建立,与周围已有急救站联动,加强了江宁区的医疗急救网络。与2023年同期相比,江宁区急救点2024年1月至8月的有效出车数从6370次增加到8161次,增长了28.1%,出车总里程同比增长18.4%、送达里程同比增长28.9%,出车急救反应耗时缩短了1.04分钟,同比下降6.8%。这体现出江宁地区急救资源配置的优化与急救服务的覆盖面和响应速度的提升。
近年来,泰州市以数字化改革为强劲引擎,全力推动5G、物联网等技术在院前急救领域的场景应用,通过打造“呼叫即定位、呼入即救治、上车即入院、支付即结算”一体化的院前急救新模式,积极抢占卫生健康领域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截至目前,该市平均急救电话摘机时间减至1.04秒,平均派车时间减至70.78秒,平均120呼叫反应时间减至10.64分钟,降幅分别达67%、12%、23%,3分钟出车率从95.05%提升至99.62%,各项质控指标稳居江苏前列。
为解决院前急救与院内救治信息脱节问题,泰州市打通院前院内信息系统,将在救护车内采集到的病人基本信息、生命体征数据等实时上传至医院信息系统,在救护车上实现分诊挂号功能,院前院内信息同步共享,院内专家远程指导,患者抵达医院时直接展开救治,特殊情况可绕行急诊,减少了信息重复录入,缩短了急救准备时间。院内救治完成后,转归信息反馈至急救中心,形成连续、实时、多方协作的闭环救治模式。今年3月上线以来,已实现生命体征实时监测共享9191例,远程会诊协同救治12例,院前院内平均交接时间从2019年的9.56分钟缩短至4.53分钟,该市人民医院心肌梗死患者12小时再灌注比例从2023年的96.46%提升至98.70%。
常州市西北区域新增的龙城大道急救分站位于S39江宜高速龙城大道出口处,自2024年1月20日起正式投入运行。该站点由市医疗急救中心统一调度,工作人员由市四院医护人员组成,配备2辆智能救护车及专业医疗团队,实现24小时不间断服务,主要负责车祸、外伤、心脑血管疾病等急救任务,为常州市西北区域的居民以及江宜高速、沪宁高速常州段的过往车辆和乘客提供快速反应的医疗救助。
龙城大道急救分站是医院急救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与医院院内急救形成一体化管理。站点接到急救指令的同时,院内急救信息系统会同步接收到提示,实现了院前与院内急救人员的即时沟通。这种高效的信息共享机制,大大缩短了危重病人抢救的响应时间,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生命之所托,必全力以赴。随着这些急救站点的建设和运行,江苏院前急救服务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为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提供了更加坚实的保障。未来,江苏将继续推进急救站点的建设和优化,以满足人民群众对急救医疗服务的需求。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安莹 王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