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不增加个人负担 “房屋养老金”如何造福于民

  近日,与“房屋养老金”相关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8月23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董建国表示,研究建立房屋体检、房屋养老金、房屋保险这三项制度,构建全生命周期的房屋安全管理长效机制,上海等22个城市目前正在开展试点。此言一出,很快引发社会热议。

  舆论关注的焦点,在于对“房屋养老金”制度执行细节的热切追问,以及对其是否会给百姓带来经济负担的潜在担忧。对此,不乏专业人士结合官方消息与既往政策,展开有理有据的分析解读。但与此同时,也有一些误读乃至谣言在网上小规模流传。8月26日,住房城乡建设部相关司局负责人就社会关注的房屋养老金相关问题进行权威解读,回答了一系列社会主要关心的问题。

  其中,关于房屋养老金的资金来源,相关司局负责人表示:房屋养老金由个人账户和公共账户两部分组成。个人账户就是业主交存的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交存按现行规定执行。公共账户按照“取之于房、用之于房”“不增加个人负担、不减损个人权益”的原则,由政府负责建立,从试点城市看,地方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补一点、土地出让金归集一些等方式筹集,目的是建立稳定的房屋安全管理资金渠道,不需要居民额外缴费,不会增加个人负担。

  相比于最初公布的消息,这一回答解释了房屋“养老”的钱从哪里来。与此同时,“房屋养老金”和原有的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之间的关系,也得到了明确的解释。此前,许多网友都不太明白,既然已经有了业主交存的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为何还要新设政策,额外建立“房屋养老金”?对此,有关部门把“房屋养老金”中的个人账户和公共账户的功能划分得很清楚。其中,个人账户资金和原有的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一样,专项用于住宅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保修期满后的维修和更新、改造,公共账户资金则主要用于房屋体检和保险等支出。后者针对的房屋体检和保险,也正是有关部门改革现有制度,试点推出“房屋养老金”的主要理由。

  正如有专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表示的:告别过去几十年大规模新增建设,房屋同进入中年的生命体是一样的,也进入了需要体检、养老和通过保险增加养老金的时代。就此而言,房屋养老金等制度的建立有其必要性。原有的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并没有针对住宅新旧程度进行灵活调整的机制。但是,随着住宅“年龄”越来越大,各种小毛病以及潜藏其中的安全隐患相应增多。要解决这类问题,多给房屋“体检”,并为意外情况提供保险,都是有效方案。然而,不论什么方案,都免不了要额外花钱——试点建立“房屋养老金”,正是为了预先在制度层面为这些方案明确资金来源。

  结合以上信息,不难看出“房屋养老金”制度建立的良好初衷,尤其是那些住在老旧小区里的居民,将是最直接的受惠者。但是,由于此前公布的政策细节相对有限,民众一度对此有所误解,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理解。一项好的政策,既需要高水平的谋划和清楚的实施细则,也要与民众有效沟通,降低政策落地时的“摩擦力”,如此才能将其效用最大化。舆论热议的背后,是民众的期待:在保证不给民众增加负担,做好资金专款专用监管工作的前提下,“房屋养老金”才能真正造福于民。(杨鑫宇)

责编:李爽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