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构建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构建好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有利于促进形成绿色低碳供应链和生产生活方式,对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如同走路会留下脚印,人类生产生活不可避免会产生二氧化碳,在地球留下足迹。碳足迹是指特定对象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和清除量之和,以二氧化碳当量表示。碳足迹可以用来反映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为实现温室气体减排提供参考。近年来,一些国家的政府正在尝试将碳足迹管理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工具,其中产品碳足迹应用最为广泛。
作为经济大省,江苏在践行国家“双碳”战略上走在前列。今年2月,省发展改革委、省市场监管局、省生态环境厅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江苏省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全链条推动产品碳足迹的标准建设、核算、标识认证和应用场景开发。江苏提出,到2025年,出台若干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和标准,力争完成400个产品碳足迹核算工作,电池、光伏、钢铁等重点行业碳足迹背景数据库初步建成,省级碳足迹公共服务平台启动运行,产品碳足迹标识工作体系初步建立。
在企业层面,江苏很多企业已经在产品碳足迹领域提前探路。去年底,苏州一家新能源汽车的零部件生产企业,一款将要销往欧洲的智能控制器,完成了碳足迹的核查,也拿到了江苏首张基于全生命周期的实时的碳足迹证书。今年8月,位于扬州市仪征枣林湾旅游度假区的扬州聚源春茶叶专业合作社获评全国首批茶叶碳足迹标识认证,为扬州茶产业全链条绿色转型提供了可行性范本。
由于我国开展产品碳足迹管理起步较晚,目前,仍存在标准体系不完善、数据获取存在难度、技术支撑不足等问题。构建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还需要多方协调、形成合力。生态环境等部门要抓紧开展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编制工作,优选出一批产品,先行先试,积极为推动发布产品碳足迹核算通则标准、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建立完善产品碳足迹因子数据库以及标识认证、分级管理、信息披露等制度的制定提供参考;市场监管部门要充分发挥质量认证助企降碳增效作用,对重点产业链率先探索开展碳标识认证试点,推动及早颁发一批碳标识认证证书,引导企业节能降碳;能源、交通、建筑、工业、农业等重点领域要加快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建设,逐步实施碳足迹管理标准,推动绿色低碳产品的推广和应用;财政等部门要在公共采购、公众消费、绿色出行和碳普惠场景中,加大优先采购和使用碳足迹较低产品的支持力度,以鼓励更多的企业生产具有环保属性的产品。
构建好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离不开人才的支撑。有关统计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我国“双碳”人才需求量在55万人至100万人左右,而目前相关从业者仅有10万人左右。教育部门以及广大高校,要根据碳足迹管理人才需要有跨学科背景思维实际,立足环境科学,兼顾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以系统思维推动碳足迹人才队伍建设和培养。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设碳排放核算方法学、气候变化经济学等课程,并为大学生提供科研实践平台。广大企业也要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在推定整个产业链向低碳化、绿色化转型的同时,积极为社会培养更多具备碳足迹管理意识和能力的专业人才。
(孟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