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准爸爸参加,不得请假”。新学期开学前夕,杭州采荷中学召开了“好爸爸家长会”,邀请初一新生的爸爸们参加,还发布“好爸爸十条”,倡议他们积极参与家庭教育。这一新闻引发了热议。

在很多学校召开的家长会上,与会的几乎是清一色的妈妈家长,而爸爸家长却难觅踪影,正因如此,一些家长会开成了“妈妈家长会”。此次杭州这一中学家长会“只允许爸爸参加”,是对爸爸常常缺席家长会的纠偏,也是对男性融入家庭教育的一种呼唤。即便现实中难以做到,发起倡议本身也有其意义。通过这样的“硬要求”,有利于提醒并督促更多爸爸们积极主动地担负起孩子的教育责任。
现实生活中,父亲长时间、经常性缺席家庭教育的现象并不鲜见。在我国的传统家庭观念中,普遍注重“男主外,女主内”,很多男性认为自己的主要任务是发展事业、“赚钱养家”,家庭教育子女的责任应该由女性来承担,这种主流的分工模式让父亲很少深度参与育儿。此外,还有的男性存在“大男子主义”情结,认为教育孩子是“小儿科”,就算有时间,也不愿陪伴孩子,让“夫妻一同好好带娃”总是沦为一句空话。
“父亲在场”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无需赘言,尤其对培养孩子的独立、理性、坚强、探索、创造等品格具有重要作用。也有研究指出,“父亲在场”的独特价值在于,相较于传统家庭模式下成长的孩子,父母共同照料下的孩子对性别刻板印象知之甚少,在兴趣和能力倾向上会较少表现出性别刻板印象的痕迹。此外,父亲参与下的教育模式还对整个家庭起着“情绪稳定剂”的作用,有利于共同构建相亲相爱、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
近年来,从“爸爸接送日”,到“爸爸运动会”,再到组建“好爸爸联盟”、特设“好爸爸家长会”,学校方面正通过诸多方式唤醒爸爸们陪伴孩子成长的自觉意识。当然,促进儿童照顾中更多的男性参与,除了要求爸爸们转变观念,科学认知和理解自身责任之外,也要为家庭教育中的父亲实践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教育培训和文化塑造,积极培育父亲参与和实践家庭教育的社会土壤。比如通过推动和落实男性育儿假、开设“爸爸课堂”等方式,营造男性参与家庭事务的友好环境,给予家庭教育更多的价值认同,让更多爸爸不仅会有意识地,而且能有时间、懂方法地撑起照顾孩子、教育孩子的“半边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