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创新、贸易便利、投资自由、产业壮大……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近120平方公里的热土上,一方方制度“苗圃”不断育出经济发展的“新芽”,为江苏乃至中国链接世界,积蓄“蓬勃”之力。5年来,江苏自贸试验区形成近400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25项在全国复制推广,完成外贸进出口2.6万亿元,实际使用外资112.6亿美元……
8月30日,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设立五周年之际,江苏省人民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会上展示了一份改革发展的“成绩单”,同时,多部门也积极谋划“新起点”上的新征程。创新开路,江苏自贸试验区如何以首创性、集成式探索持续为改革探路?开放引领,三个片区如何协同发力,培育壮大江苏开放型经济新动能?

乘“风”起势,闯出一条新路
江苏自贸试验区是改革试验田,也是开放之窗。在这片沃土上,各类制度创新层出不穷——
聚焦开放型经济发展先行区、实体经济创新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战略定位,5年来,这方“试验田”累计形成近400项制度创新成果,总体方案113项任务落地实施率超过98%,外贸进出口、实际使用外资分别占全省10.3%、10.2%,位居同批自贸试验区前列。同时,培育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集群。
改革风劲乘势起,“试验田”里的研发“进度表”刷新更快,经济“热力值”拉满。不久前,一批液氮罐运抵南京禄口国际机场,随后紧急送往位于江苏自贸区南京片区的驯鹿生物企业,为研发赢得黄金时间。“液氮罐里装有来自香港玛丽医院的模拟CAR-T细胞治疗药物,从患者采血到工厂生产,药品加工窗口期只有48小时,一旦超时血液将会失活。”驯鹿生物公司董事会秘书林梦涵激动地说,研发用物品“进口难”是困扰生物医药企业的一大难题,如今通关“绿色通道”一开,企业研发“引擎”加速。
创新、试验、集成……江苏自贸试验区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紧扣着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是企业创新的关键环节。“我们谋划推进的生物医药‘研发—制造—流通—使用—保障—安全’全产业链条系统集成改革,得到商务部等国家部委肯定支持。”省自贸办副主任汤大军说,为破解企业研发创新中遇到的堵点和难点问题,自贸办会同有关部门开展出入境特殊物品联合监管试点、研发用物品进口“白名单”试点等一批改革举措,形成15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去年全省获批的9个创新药中5个来自自贸试验区、9个创新型医疗器械中6个来自自贸试验区。
重点领域“先行探路”,江苏自贸试验区联动“长三角”一起闯、一起创。“服务国家战略,打造跨区域海关协作新机制,南京海关联合上海、杭州、宁波、合肥等直属海关,建立长三角区域自贸试验区海关监管制度协同创新工作机制,保障江苏自贸试验区企业进出口渠道更加通畅便捷。”南京海关一级巡视员顾忠盈举例表示,比如南京海关联合上海浦东机场海关,在全国首创长三角一体化真空包装等高新技术货物布控查验协同试点,通过“口岸外观查验+目的地综合处置”的联动模式,实施查验作业一体化,有效地保障了我省高新技术企业供应链产业链的安全畅通。截至目前,南京海关与上海海关累计开展布控查验协同215票,监管货值2.19亿元,该模式获海关总署肯定,并于去年5月组织在全国海关系统全面推广应用。
向“新”而动,引领经济发展
“实施自由贸易区提升战略,鼓励首创性、集成式探索。”这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明确提出的要求。如何在新起点上开启新征程?创新开路,江苏自贸试验区任重道远,方向明确。
“新质生产力”是一道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考题,也是自贸区试验区深化改革的“重点题”。“5年来,江苏自贸试验区持续强化科技和产业创新,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竞争力明显提升。”汤大军介绍,支持区内重点企业累计开展172项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超过4500家高新技术企业在自贸试验区集聚,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加快培育壮大。去年江苏自贸试验区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总产值近3000亿元,占全省比重近一半。
集聚国内外一流创新资源,产业发展“再提速”。“片区开设专利预审‘绿色通道’,发明专利授权周期从3年缩短至最快44天。”南京江北新区管委会副主任陈文斌介绍,为持续
以改革之“进”,谋产业之“新”,这里劈波斩浪,“新”潮澎湃。“加强创新载体建设,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3个自贸片区形成创新协同、差异发展的态势。”省工信厅二级巡视员曹阳表示,目前,已将南京自贸片区的集成电路和轨道交通、苏州自贸片区的生物医药和纳米新材料、连云港自贸片区的生物医药和新材料等产业纳入全省“1650”产业体系,作为重点承载区给予引导支持。下一步,还将进一步深化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改革,将企业投资技改项目招标核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新型墙体材料产品认定等6项权力事项赋权江苏自贸试验区实施,依申请权力事项全部实现“一窗受理”“一网通办”。
踏“浪”而歌,奔向开放新高地
共同推开新时代江苏“开放之门”,奔向开放型经济“新高地”,亟待3个自贸片区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进一步扩大开放举措。
数字提单在线签发、流转、交单,贸易全流程可视追踪……不久前,苏州自贸片区成功运用分布式流转数字提单系统,构建了包括中新两国企业、货代公司、国际船东等在内的可信贸易协作网络。同时,试点对标国际标准建立了海运提单“数字化”流转体系,进一步助力我国对接DEPA等数字贸易相关的高标准经贸规则。“下一步,我们将在打造制度型开放高地上力争实现更大突破。”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孙扬澄表示,将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在市场准入、投资保护、环境政策等领域实施更多的压力测试和先行先试。同时,积极探索数字经济领域的开放,完善数据价值认定、数据跨境流动、数据安全认证等政策支持体系。
在亚欧大陆间,中欧班列蜿蜒前行,为“中国制造”走向世界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5年来,连云港中欧班列累计开行3122列,年均增长18.3%。“获批5年来,连云港自贸片区立足功能定位,充分发挥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陆海交汇枢纽作用,在打造东西双向开放枢纽大局中勇挑重担,持续改革创新、提升能级。”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曹波表示,片区高标准建设“一带一路”标杆和示范项目,积极推进“两基地、一班列”提档升级,加快建设国际枢纽海港,还将持续优化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自贸试验区协同机制,深度参与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建设,积极申建中欧班列集结中心,与霍尔果斯共建共享陆海联运数据通道。
在全省范围内实施的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试点中,5197家企业办理试点业务780.57亿美元。“稳步推进各项金融改革试点任务落地落实,5年来,江苏自贸试验区有力促进了跨境投资贸易便利化。”中国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副行长戴俊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推动江苏自贸试验区金融开放创新,为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提供有力有效的金融支持。一方面,进一步深化外汇管理改革,指导、便利更多的经营主体合规办理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试点,推动省内重点开放平台与自贸试验区的联动改革。另一方面,切实推动便利化政策提质增效,持续推动银行落细落实各项金融外汇便利化政策,尽可能实现优质企业应纳尽纳,有序推进本外币合一银行结算账户体系,积极探索优化银行账户服务举措。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