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推荐 > 正文
“未来篇章不输过往华章” 聆听运河文明“碰撞”国潮文化的中外声音

中国日报网9月1日电 2024年是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也是我国批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周年。8月30日,“文物里的国潮”项目携手众多中外知名画家、插画师走进千年运河原点城市扬州,在这里,文物领域专家与中外画家、插画师们就运河文明与现代绘画,传统与当代美学之间的“视觉碰撞”展开了对话。

大运河联合申遗办公室主任顾风分享了对运河文化的见解。他表示,大运河沟通了几大水系,打破了区域文明的边界。扬州和大运河共生共长,兴衰与共。无论是隋唐时期,还是明清时期,大运河扬州段在漕运、农业灌溉等方面都发挥着关键作用。

吉尔吉斯斯坦籍绘画专业留学生美琳(Meerim Dzhunushalieva)在创享会上谈道:“大运河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长的人工水道之一,它连接中国南北,不同的文化在这里交汇和交融,孕育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她认为,作为绘画专业的学生,他们承担着让大运河遗产继续激励和丰富后代的责任,她还衷心祝愿大运河未来的篇章不输过往华章。

吉尔吉斯斯坦籍绘画专业留学生美琳(右)与印度尼西亚籍画家MAS Hedi Suryatna正在交流

印度尼西亚籍画家海蒂(MAS Hedi Suryatna)表示,中印尼之间的文化艺术交流始于14世纪,是两国间重要的人文交流活动。现在,许多印尼人非常热衷于到中国学习,从艺术、文化到科技等各个方面。他说,在当今的世界,通过艺术,一个国家可以被世界各国所认识;在全球化的时代,艺术可以成为生活中的一种平衡力量。

90后国风插画师刘佳希(网名“鹿溟山”)在分享时表示,希望通过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创作的作品,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美妙绝伦,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中国文化。她也希望通过这些画作,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意识,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中外知名画家、插画师们现场绘制运河国潮作

巴基斯坦籍绘画专业留学生巴努(Shah Bano)认为,艺术在促进文化交流和相互学习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她说,艺术是一种通用“语言”,能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事物,通过艺术,文化价值、传统和历史可以超越地域进行共享和交流。随着时代进步,艺术家可以利用多种媒介,以创新和吸引人的方式展示文物,吸引年轻观众,激发对文物保护的兴趣。

知名国风青年画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科普展示设计系的李曼园(网名“鱼鱼和桃桃”)表示:“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将继续以绘画为载体,传承和弘扬运河文化。用画笔描绘出运河的美丽与传奇,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这条千年运河。让我们以运河为纽带,连接古今中外,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8月30日,由中国日报网主办,扬州市委网信办、扬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徐州市委网信办协办,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支持的“文物里的国潮”创意策划活动江苏站在运河原点城市扬州启动。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