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开始了,孩子们满怀期待地开启了新的学习生活。但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孩子可能会因为从假期到新学期的转换而出现不适应感。不同学龄段孩子有哪些特点?适应新学期有哪些妙招?一起来听听专家的分析和建议。

孩子被“开学综合征”困扰,家长该怎么办?
经历了两个月的暑假后,孩子面对校园生活,在身心还没做好准备的情况下就进入学习状态,可能会出现一些焦虑的表现。通常称之为“开学综合征”。
迎接校园生活,先帮孩子找到“趣味感”。苏州市广济医院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主任,苏州市心理危机干预与救助志愿者服务队志愿者吴正言分析道:“首先要明白一件事情,趣味感这个东西就像夏日里的冰激凌,少了它,日子就少了点滋味。趣味感不仅仅是快乐的源泉,更是他们面对压力的时候的小超能力。可现实是,一放长假,孩子们的心理问题似乎就自动休假了。但一开学,问题们又集体返校了,为什么呢?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孩子们在学校里找不到那份趣味感。如果孩子们能在学习中找到乐趣,那么他们面对新学期时也就能够像迎接老朋友一样开心。家长得扮演好快乐指南针的角色,不能让孩子觉得上学就是去战场,而应该帮他们看到学校生活中的亮点。比如,告诉孩子新学期有好多新鲜的知识、丰富的探索在等着你,而不是说你得收收心了。可以一起规划些有趣的课外活动,比如,加入个社团或者设立一个小目标,比如交到新朋友,参加一次校内比赛。学校生活不只是读书写字这么单调,它就像是一个宝藏箱,里面装满了各式各样的乐趣。比如,数学课上的解谜游戏,科学实验的奇妙反应,历史故事里的英雄传奇,还有英语课上的异国风情。”
“家长也不必苛责孩子,因为对于未成年人来说,这种转换确实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面对这种困难,苏州工业园区新洲幼儿园教师、“苏老师”心理健康志愿服务团队志愿者费敏华,建议父母从以下几点做起,帮助孩子尽快调整和适应返校的生活和学习节奏:
一、稳定情绪,调整作息。尽快形成规律的生活很重要,自主调整孩子起床、学习、休息的时间,以尽快适应上学的作息时间。孩子面对许久未接触的校园生活和人际环境会有一定程度的不适应,这是很正常的。父母首先要放下焦虑,稳定情绪。当孩子抱怨学校上课时间长、节奏快,作业多,甚至出现作业无法完成、错误率高等情况时,父母先别着急,更不要批评孩子或给孩子施压。不妨先理解孩子的难处,提醒孩子给自己一定时间,勇敢面对这短暂的不适应。在调整过程中,父母也不能操之过急,可以通过陪伴、沟通、运动,甚至是跟孩子开玩笑的方式加以引导,让他学会调整,尝试走出舒适区,逐渐适应校园学习生活。
二、循序渐进,步入正轨。返校后,孩子需要一定的时间去适应和调整。孩子不一定能马上适应校园生活,父母不妨循序渐进,可以用小步子原则帮助孩子度过适应期。比如,孩子习惯晚睡晚起,可以允许孩子逐步调整作息时间,在不影响正常上学的前提下,每天比前一天早10分钟睡觉,早10分钟起床,逐步恢复正常作息时间。居家学习期间,孩子可能过度使用甚至依赖电子产品,突然不使用电子产品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父母可以和孩子商量适当使用电子产品,并约定使用的时间,每天比前一天少玩10分钟,通过一两周的过渡逐步回到居家学习前的状态。
三、设定目标、制定计划。孩子在适应的过程中需要付出许多精力和努力,而且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挫败。这时,父母可以建议孩子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找到自己的节奏,计划要具有可行性且是循序渐进的,不能过度要求。可以准备一个目标小本子,每完成一个目标就把它勾起来,把清单任务拆分为小目标和最小可实现的行动方案,并根据自己的状况及时调整。注意只和自己比,找到自己的节奏感和掌控感。父母能及时给予孩子鼓励和肯定,让孩子感觉自己的努力很有盼头,从而对学习充满信心。
四、自我减压,学会求助。返校后要指导孩子注意劳逸结合,关注身边美好的事物。当感到紧张焦虑时,尝试运用腹式呼吸法自我放松,亦可通过听音乐、运动等缓解情绪。如果出现情绪低落,可以写心情日记,允许自己规划每天发现三件美好的小事等方式积极自我调适。当孩子不能自我调节心情时,鼓励孩子采取与信任的人聊天,找同学和老师倾诉,拨打心理热线或者寻求心理老师的帮助等方式进行心理调适。
如何面对孩子厌学、逃避学校生活?
在离开学校一段时间后,孩子在重返校园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苏老师”心理健康志愿服务团队志愿者费敏华就曾接触过一个厌学的初三男孩:从初二下学期开始,他就不正常上学,整天在家玩游戏,与父母不交流,和妈妈对着干,和爸爸更是直接要对着打。“经过与家长交流后,我了解到爸爸工作忙,很少有时间和孩子交流,妈妈干保险也经常不在家。但是他们对孩子非常严厉,对于孩子学习成绩的期待和要求非常高。疫情期间,孩子在家里不认真学习,父母忍不住经常与他吵架。在上个学期复学后,学校要考试,孩子突然不去上学了。”费敏华表示,分析这个案例,不难发现,不管是因为之前的疫情还是现在的暑假,都可能存在孩子远离校园后,由于心理压力和亲子关系状态不佳,出现心理问题的情况。在父母看来,孩子是突然不去学校的,但对孩子来说,亲子矛盾的激化和不规律的学习生活过程导致了不上学的问题,家庭中经常吵架则推动了孩子不上学的发展。
如何应对和预防孩子不想上学这个情况?费敏华建议:首先,家长要接纳孩子当前的状态,心态上要稳定。最重要的是,父母要相信孩子,相信你的孩子不会甘心让自己的未来变得一塌糊涂。有了这份信任之后,才能和孩子一起共同面对解决问题。其次,家长要重新梳理自己和孩子的关系。孩子不想上学,看起来好像是一件突然发生的事情,但其实是一个积蓄已久的过程。家长不要觉得可以立刻改变孩子不想上学的状态,调整需要一个过程。问题的解决往往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就像俗话说的“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最后,家长要和孩子交流,缓解其消极情绪。针对孩子不想上学这个情况,家长一定不能着急,要找到要害在哪里。要把孩子这个人和不上学这件事分开,不要把所有的事情都和不上学搅和在一起。比如说,孩子想出去走走,家长说:“不上学你走什么走?”;孩子想要点零花钱,家长说:“你不上学还要什么零花钱”。这就会让孩子觉得不上学就什么都不配拥有,会觉得父母爱的是一个上学的我,而不是我这个人。这个时候,亲子关系就会变得更加紧张。
“所以,家长们一定要记住,要把孩子这个人和不上学这件事分开。他不上学依然是父母的孩子,依然值得父母去爱,依然有很多闪光的东西。家长要学会用爱、欣赏、理解来跟孩子相处,这样孩子才能慢慢地调整自己,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心、支持、信任和尊重,才会更有自信。回到学校,复学之后,情绪也会更加稳定。”费敏华总结说。

“幼小衔接”重点培养哪些能力?
连云港市“港城名师”、连云港师专二附小党总支书记胡芸建议:首先,我们要激发孩子们对上学的兴趣。家长可以讲述自己或亲友的求学趣事,让孩子们对小学生活充满好奇与向往。同时,通过对比小学生与幼儿园孩子的不同,告诉孩子们他们的成长与变化,强调小学学习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如认识新朋友、参与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掌握新知识等,让孩子们感受到成长的喜悦和成就感。实地参观体验也是非常重要的。家长可以带孩子走进小学校园,亲身体验小学的学习环境、课堂氛围和日常作息。通过模拟课堂等方式,让孩子们直观感受小学生活的魅力。鼓励孩子与已经上小学的哥哥姐姐交流,听取他们的学习心得和校园生活体验,有助于消除孩子的陌生感和恐惧感。在介绍学校规章制度和日常要求时,家长应采用温和、积极的方式,避免使用恐吓或威胁的语言,让孩子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自觉遵守。
行为养成方面,胡芸建议,家长设定固定学习任务,选择一至两项孩子感兴趣的活动作为日常学习任务,如阅读、写字或画画等。与孩子共同制定学习计划,确保孩子每天能专心、认真地持续学习半小时左右,以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和持久性。同时,家长要教会孩子整理物品的习惯,首要任务是整理书包。这看似小事,实则关乎孩子的自理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初期可以家长为主导,孩子辅助,逐渐让孩子独立完成整理工作。
在学习习惯方面,我们要注意培养孩子的集中注意力。可以通过下棋、画画、听故事等游戏和活动来训练孩子的专注力。逐步提高时间要求和活动难度,帮助孩子逐渐延长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同时,我们要提高孩子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注意用规范、准确的语言与孩子交流,布置从简单到复杂的任务,锻炼孩子的语言理解能力。鼓励孩子复述和表达观点,在日常生活中就各种话题与孩子展开讨论,鼓励多角度思考。此外,我们还要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责任和规则意识。设定时间让孩子完成特定任务,强调责任和规则意识,让孩子明白自己的学习任务和行为规范。教育孩子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勇于承认错误并改正。阅读习惯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挑选适合孩子年龄和兴趣的书籍,培养阅读习惯。识字是阅读的副产品,通过阅读自然而然地提高识字量,同时丰富孩子的知识和想象力。
如何帮孩子尽快融入初中生活?
进入初中后,无论是孩子的主观意识方面,还是客观环境和学习任务的承担方面,都与小学有很大的不同。如何帮助孩子顺利完成这个转变是每个家长都非常关心的问题。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实验中学德育副主任、专职心理教师,“苏老师”志愿服务团队志愿者徐法忠总结了“小升初”衔接阶段的五个重要方法,供家长参考。
一、帮助孩子摆正心态、做好心理调适。小学阶段,即使是非常听话的孩子,也可能出现成绩下滑的情况。小学时,孩子习惯了按照老师的思路和教学方法做题,习惯了名列前茅的感觉,一旦成绩下滑,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压力,打击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也容易影响孩子的学习热情,造成孩子情绪障碍。每个人都不可能始终名列前茅,家长在这一阶段应帮助孩子重新审视自己,准确定位,确立符合实际的预期目标,并帮助孩子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陪伴孩子一同走过转型期。
二、帮助孩子转变学习方式,建立科学的学习计划。初中学科多,知识量大,难度高,学习进度快,综合性强,要求学生能独立完成各个环节的任务,如预习、听讲、复习等,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很重要,孩子应该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家长要知道,孩子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从死记硬背到灵活应用,让孩子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根据孩子的学习情况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并将计划付诸实践,坚持下去。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要以孩子为中心,发挥孩子的自主性,因材施教。
三、对孩子既要信任又要做好督促。初一大多数学生会有一个相对较长的调整期,结识新的朋友,摸索新的学习方法,养成新的学习习惯,培养新的爱好,进行新的定位。在这一过程中,孩子的学习成绩上下波动是正常的,甚至有的孩子波动还非常大,这都是正常的表现。他们需要家长的关注,在他们遇到困难时,家长要及时给予鼓励和帮助。初中生已经有了很强的独立性,他们希望父母能把自己当一个大人来看,而不是处处管着自己。因此,孩子进入初中后,家长应该学会放手,给孩子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相信孩子会处理好学习和其他事情的关系。当然,信任孩子并不是对孩子过度地放纵,家长还是要做好监督工作。
四、勤于与老师沟通。因为学习比较紧张,孩子与父母的交流明显减少。父母对孩子了解越来越少,家长要及时与班主任老师联系,了解自己孩子的动态,并与学校配合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很多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后就几乎不过问,当孩子在学校出现问题时,家长的第一反应几乎都是问老师怎么回事、怎么会这样。而且,家长最常说的一句话是:“我们孩子在小学不是这样的”。从这可以看出,很多家长对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几乎一无所知,教育和帮助就无从下手。了解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基础,家长学会正确地了解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前提。家长应该与班主任老师及时沟通,一方面可以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另外一方面,老师也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便于学校和家长形成合力,共同做好育人工作。
五、处理好孩子的焦虑。我们每个人在换环境时都会感到不适,会有各种反应,孩子更是如此。例如,他们的情绪特别容易波动,难以处理与同学的关系,这些反应都很正常。家长要鼓励孩子尽快融入到班级中,结交新朋友,用友情来缓解焦虑。
当孩子出现焦虑和各种不适时,作为家长,应该在心理和情感上予以支持。父母提供足够的安全感和支持,孩子就能更快地适应初中生活。

迎来高中生活,给父母的三个建议
“学生生涯中,高中生涯无疑是学习时间最长、最辛苦的。同样,家长里的高中生家长也是最不容易的。你们要起早贪黑地接送孩子,还要承受青春期孩子阴晴不定的情绪和跌宕起伏的成绩带来的冲击。”西交利物浦大学中国文化教学中心讲师,“苏老师”志愿服务团队首席“苏老师”袁园给出了三个建议:
如果你是职场人士,工作压力和人到中年时如何活出自己真正想要的人生的思考,时时拷问着你。如果家庭是你的重心,那么照顾上一代、呵护下一代、维护家中日常的各种琐事将无时无刻地磨折你的耐心。虽然作为家长是你重要的身份,但请记住,关爱好自己,调整好自己的身心状态才是支持孩子的基础。
不要忘记,虽然你的孩子可能已经比你高,似乎在某些方面比你懂得多,也常常在你跟他的辩论中把你驳得哑口无言,但作为未成年人的他依然无法,而且无需为自己的行为百分之百负责。所以,他们需要我们为他们的行为设定一个基本的底线。比如,几点必须回家,出门在外时必须与家人保持联系;比如何时何地可以使用电子产品,保持与线下的朋友和现实世界的必要接触;再比如,一旦出现伤人或者自伤的冲动,必须第一时间告诉家长。上述的底线其实时时刻刻考验的是我们和孩子之间牢固的亲子关系。所以,请用实际行动让孩子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接纳、爱和信任,让他们知道行为有对错。但作为我们的孩子,他们永远不会被放弃,因为错误可以被纠正,生命却不会重来。
最后,与其在每次考试成绩上选择文科还是理科,未来上什么样的大学,学什么样的专业等问题上与孩子纠缠,不如提早带他们多看看这个世界,提供信息渠道,让他们深度探索,支持他们与同龄人沟通和交流,给他们自主选择的机会。因为培养一个自我负责的孩子,也许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但这是我们能够给他们的最宝贵的生命礼物。
“总而言之,当代社会高中生的主要心理任务是建立属于他们的自我认同感。完成这个任务的方式之一就是不断确认他们与父母之间的区别。所以,否定我们是他们惯用的方式,承受他们的攻击就是我们作为父母的修炼和境界,并坚信这些表面的攻击背后有着一颗勇敢、真挚、不知天高地厚却值得被温柔以待的少年心。”袁园说。
如果孩子遇到心理困扰或者家长遇到教育难题,请看这里:
南京市教育局汇聚多方合力,搭建了陶老师工作站、家长服务中心、特需学生家长服务中心等公益性咨询服务平台,常年为中小学生和家长提供免费、专业、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心理健康与家庭教育咨询服务。
一、陶老师工作站服务信息
热线电话:96111(全年24小时在线)
面询预约电话:
86569204(工作日9:00——17:00在线)
面询预约平台:陶老师工作站微信公众号,点击首页左下方“预约面询”
面询辅导时间:周六、周日全天,工作日晚间
面询地址:南京市北圩路41号南京晓庄学院莫愁校区内
陶老师工作站各区分站服务信息
热线咨询及面询预约电话(工作日16:00-20:00在线):
玄武区分站:85696111
秦淮区分站:86896111
建邺区分站:85896111
鼓楼区分站:83112111
栖霞区分站:86796111
雨花台区分站:52896111
江宁区分站:52296111
浦口区分站:58296111
六合区分站:57696111
江北新区分站:58396111
溧水区分站:57296111
高淳区分站:57396111
二、家长服务中心服务信息
热线咨询及面询预约电话:“宁教授”热线82211339(工作日16:00-20:00在线)
面询地址:秦淮区游府西街46号南京开放大学13楼
三、特需学生家长服务中心服务信息
热线咨询及面询预约电话:“融老师”热线68080006(工作日16:00-20:00在线)
面询地址:秦淮区御道街32号南京市聋人学校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葛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