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是致富河、幸福河,也是流淌在广袤大地上的创作源泉。9月5日,“大运河文化发展论坛”在扬州隆重举行,主论坛上,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秘书处秘书长周庆富提出:大运河是水路,也是“文路”。运河如何赋能文艺创作?“运河文艺”有哪些名篇佳作?什么样的运河故事值得被今天讲述?周庆富展开了精彩的演讲。
他带着两部“运河文学”来到论坛现场。第一部是上世纪30年代英国人米范威·布莱恩特的《运河人家》,书中展示了当时普通中国人的面貌和日常生活情形。“当我翻开这本书,仿佛一下子回到了童年。”周庆富笑道。这是因为,书中记录了大量充满运河风情的生活细节,如华北平原上的农民用柳筐从运河汲水,原本干涸的土地靠运河水获得生命,悠悠不息的运河哺育了沿岸的无数村庄。

另一部运河文学作品是美国女作家赛珍珠的长篇小说《大地》。1892年,赛珍珠随父母来到中国,在镇江生活长达18年,这座城市恰恰是长江与运河纵横交错“黄金十字水道”中一个极为重要的交汇点。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认为,赛珍珠的作品“使西方世界对于人类伟大而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人民有了更多的理解和认同”。无疑,运河是赛珍珠作品中极富魅力的中华文化标识。
回到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大运河的认定:“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最古老的人工水道,也是工业革命前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土木工程项目,它促进了中国南北物资的交流和领土的统一管辖,反映出中国人民高超的智慧、决心和勇气,以及东方文明在水利技术和管理能力方面的杰出成就。”在周庆富看来,正是中国大运河作为世界遗产的重要地位,和它在保护传承利用过程中的生长焕新,使它生长成为一座庞大丰饶的创作题材资源库。一如周庆富所言,大运河“船头船尾都是故事,岸上水中都是人生”。
好故事随波潋滟。周庆富印象极深的,是洛阳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一粒米的漕运之旅”互动体验展。展览以互动多媒体的形式,展示一粒米从征收、运输至到达的全过程,以“城与运”的沉浸式环幕影片作为尾声,串联起隋唐大运河沿线的一座座城市,城市与运河的千年邂逅令后人赞叹。周庆富认为,“一粒米的漕运之旅”就是一个绝佳的故事视角,“完全可以成为音乐剧、舞剧、歌剧、话剧的创作题材”。
不仅如此,千百年来,运河沿岸绽放出无数的艺术之葩,为“二次创作”提供了丰沃的土壤。书画方面,东晋画家顾恺之出生于运河边的无锡,现尚存摹本《女史箴图》;书法大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生长、活跃在运河地区。运河边还诞生了一些著名的乐曲,如绝曲《广陵散》、阿炳《二泉映月》。运河诗歌更是蔚为大观,骆宾王《扬州看竞渡序》、王昌龄《客广陵》《宿京口期慎虚不至》等作品创作于运河城市扬州和镇江;吟咏浙东名山的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则是对浙东运河所哺育的“浙东唐诗之路”的精彩注脚。

“没有运河文化的滋养,可能就不会有‘四大名著’。”周庆富说。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10周年,也是大运河申遗成功10周年,两个“大年”的碰撞,带给我们启迪与思考:如何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深入挖掘运河文化精神,创造更加多姿多彩的时代精神画卷,推动中国文艺由“高原”向“高峰”跨越?
周庆富认为,大运河文艺创作要重视传承活化,更要重视原创深挖;要重视历史文化,更要引领当代文化;要立足时代背景,也要重视人民导向。一部小说,一篇散文,一首诗,一幅画,一张照片,一部电影,一部电视剧,一曲音乐,都能给外国人了解中国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都能以各自的魅力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京剧、民乐、书法、国画等都是我国文化瑰宝,都是外国人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
中国文化的“打开方式”还不止于此。半个月前上线的3A游戏《黑神话:悟空》,以“运河之子”吴承恩的《西游记》为背景设定,讲述取经之后孙悟空因放弃佛位,引发天庭对其再次征伐之后的故事。在游戏中,玩家将扮演一位“天命人”,为探寻真相,踏上一条充满危险与惊奇的西游之路。而江苏大剧院原创舞剧《红楼梦》,也是以当代表达和永恒悲悯,在雾里看花般的审美氛围中展现个人命运与时代的深沉关联——这两部新作,是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最新成果,也是运河文艺的新风景、新收获。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周庆富呼唤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挖掘和充分弘扬千年大运河的当代价值和时代禀赋,以翰墨情思、精彩创意,“把大运河这篇文章做好”,在山川焕绮中铺展华章日新。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冯圆芳/文 严红兰 刘畅方达/视频 余萍 蒋文超 郎从柳/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