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资源,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在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不仅承担着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任,更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阵地。
江苏旅游职业学院团委立足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在校党政和上级团组织的坚强领导下,主动适应新时代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新要求,有效整合学校学科资源,聚焦烹饪科技学院、工艺美术学院的专业特色及课程优势,全面打造“三个融入”项目(即:“非遗”融入第二课堂、“非遗”融入特色活动、“非遗”融入社会实践)。项目拥有专家指导团队及专业指导老师资源库,项目成员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走进淮扬菜博物馆、“三春两园”百年老字号、扬州486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聚区,走访调研多位非遗传承人,与非遗传承人面对面交流,并不断与外校进行沟通交流,在实践中为项目成长汇聚多方力量,探索涵盖刀工、面塑、船点、面果、食雕、茶点制作、扬州炒饭、果酱画、玉雕、缠花、绒花、掐丝珐琅、扎染、拓印、漆画、竹编等众多非遗项目的技艺技能,并在不断实践过程中,形成校内—社区—社会的志愿服务三层体系,激发当代青年学生从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信。
拓展第二课堂,让非遗留下来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也是引领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校团委依托扬州市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围绕文化强校,在赋能非遗传承人文化技艺提升,发挥学校保护传承、教育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作用的同时,增强青年学生传承弘扬非遗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唤醒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让非遗留下来。
不断转化知识优势、资源优势和创新优势,以非遗理论教学、传统文化概论、面塑制作、食品雕刻、食品艺术、烹饪工艺美术等专业课程的学习为项目发展筑牢根基。在此基础上,开展非遗宣讲、非遗研学、非遗公益课堂、非遗大师进校园、非遗志愿服务等系列活动,形成非遗学习常态化模式。畅通非遗传承人、工匠大师进校通道,已邀请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大师进课堂,面对面传授技艺,感受标杆力量,弘扬工匠精神。
以项目为载体,以“第一课堂”为根基,激发“第二课堂”新活力,一幅漆画作品《曙光在前》获2022年江苏省大学生艺术展紫金奖最佳人气奖,一位成员获2023年江苏省技能大赛高职文化艺术类产品艺术设计项目三等奖,两位成员获评“江苏省最美职校生”,一位成员荣获“江苏省社会实践先进个人”,项目团队获得2022年扬州市优秀青年志愿服务组织。
创新活动形式,让非遗活起来
校团委整合各学院资源,以非遗技艺为载体,以青年学生为本,汇聚专业和人才队伍优势,成立非遗社团,让“旧”范式加载“新”形式,以“新”观念带动“老”手艺。创新教学成果、工艺展示、文化宣传、成果展演、文化体验等于一体的非遗特色活动,融入集市、游戏、表演、义卖、展销等形式,将静态展示和动态演示相结合,将线上宣传和线下互动相结合,激发文旅发展活力,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非遗文化活起来。
项目成员成功走进景区、街道、乡村、大中小学校、敬老院,赴北京、澳门、陕西、福州、湖南、安徽等地参加美食文化节、非遗文化节、早茶文化节、高等教育博览会、大学生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节,参与近20场市集活动,吸引了超3000居民沉浸式体验非遗项目,让非遗因时而变、向新而行,与现实生活建立新的连接,融入群众生活,满足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提高公众对非遗的认识和关注度,依托非遗文化反哺教育与社会,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贡献青春力量。
团队围绕“三个融入”项目开展的“非遗大师进校园”“非遗公益课堂”“行走的非遗市集”系列特色活动在学习强国、中国大学生在线、交汇点、荔枝新闻、扬州晚报等多家市级以上媒体报道,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力。项目成员参与的“百万青年看祖国”、“万名大学生看扬州”、“扬州人才校园日”系列活动,以非遗为媒,以青年为介,为扬州引才用才探索路径,为扬州高质量发展注入“青动能”。
深化校社联融,让非遗传开来
为高效率推动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校团委通过校地融合发展方式,盘活本地非遗资源,联动周边资源,将非遗元素推向社会,提升非遗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促进学校专业教学成果向实践转化,推动非遗传承的可持续发展,实现非遗社会价值,让非遗传下去。
积极发掘、整理、创新地方文化资源,与十二圩历史文化旅游区、琼花观社区、八里镇九龙湾社区、八里小学共建社会实践基地,开设志愿服务近50次,服务对象超2000人次,为市校合作提供强大的文化助力;与八里镇团委协同共建,开展青年夜校;与扬州市文旅集团共建,为景区提供非遗文化微课体验活动,逐步搭建了校地协同的立体式研学平台,多层次、多渠道、多角度讲好非遗故事,展现扬州形象。
联动社会力量,让非遗为“技能大赛、双创大赛”助力,团队紧密围绕“运河遗韵之淮扬茶点”、“运河非遗,乐享传承”等调研主题,深入调研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通过对运河沿线的美景、美食、美物、美俗进行研讨、对扬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进行走访、对扬州非遗传承人进行访谈,探索“互联网+非遗”的传承路径。项目成员设计的运河·圃芳宴荣获202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烹饪”比赛团体一等奖。针对创新淮扬菜及扬州漆器的非遗文化创新传承项目《淮扬雅宴》、《漆器的传承与发扬》、《创享食代》分别在2021、2022、2023年荣获江苏省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以上奖项。并围绕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等调研内容,申报省级课题1项,并获得立项。围绕扬州地方非遗文化,申报市级课题1项,并获批立项。
校团委将继续以“文化传承”为旨归,以“专业渗透”为依托,以“校地协同”为平台,结合学校发展实际,顺应市场需求,服务地方经济,为扬州餐饮产业、文旅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赋能。聚焦非遗文化的现代传播,为进一步激发高校特色办学的活力赋能,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落到实处,实现非遗技艺的“传、承、创”,推动非遗文化传递、非遗精神重塑,真正实现非遗传承与高校育人的协同、高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