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想一下,我们可以像《黑神话·悟空》一样做一个大运河游戏,大家化身劳动者,一起去开掘运河,创造历史!”清华大学新闻学院和人工智能学院双聘教授沈阳,在参加2024大运河文化发展论坛“新技术、新场景、新业态”分论坛中分享自己的想法,他认为人工智能在大运河的文化开发当中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去年以来,AIGC火遍全球,沈阳认为,人工智能在大运河的文化开发当中也大有可为。首先是内容的再造,针对跟大运河有关的文化典籍,大家可以使用人工智能来进行进一步的整理和再创;其次,可以使用虚拟人技术对大运河文化在网络上进行推介;再次,还可使用“XR+AIGC”的技术,对大运河文化进行一个虚拟空间的搭建。“在这样一系列技术的运用之下,我相信文旅爱好者的文化体验将会更好,旅游效率将会更高。”
今年暑期,沈阳在全国走过了13个省市,他发现各个地区的文旅行业也都正在积极推进AIGC。有的省份已经开始有AI艺术和沉浸艺术的展览,有的省份的文旅行业有了自己的数字人,还有旅游行业的网站已开始使用人工智能的技术进行互联网用户的精准需求洞察。“我想,对人工智能的应用是逐步展开的,AIGC将会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慢慢地进入到大家的生活中来。”而他也坦言,自己现在每天“沉迷”于跟大模型对话4个小时以上,“沉迷”于自己创造的画作、小说、文言文、音乐等。
在沈阳看来,人工智能跟文化的结合有几个重要方向,首先是在容错度较高的领域中优先使用,如AI动画、奇幻题材、音乐等方面;其次,最近大模型跨模态的融合进展也比较迅速,特别是在视觉理解方面。“所以我想,我们使用人工智能对历史资料和媒资进行整理的话,这个趋势将会出现。”沈阳认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我们未来在“文生图”“文生音乐”“文生短剧”方面将有更多的进展。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刘海琴 李璞 王慧/文字 邓宇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