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于朕:数字艺术赋能,为博物馆打造穿越时空的沉浸式体验

“在筹备杭州京杭大运河博物馆时,我们课题组和策展组曾专程来扬州,考察了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再次来到扬州,我依旧觉得这里与众不同。”首届中国数字艺术大展策展人、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副院长于朕在参加2024大运河文化发展论坛“新技术、新场景、新业态”分论坛时,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非同一般”。他说:“论坛会场所在的场地,有一种新中式经典的气息,城市的街头巷尾弥漫着浓郁的烟火气,体现了扬州‘美食之都’的特色。”

此次参加大运河文化发展论坛,于朕带来了独具匠心的案例分享。“我这次带来的案例是关于首届中国数字艺术大展,大展的主题是‘开启可能世界’。”于朕介绍,首届中国数字艺术大展于今年4月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该展览的策划历时两年,是中国首次官方举办的数字艺术展览。展览对过去十年中国数字艺术进行了集中梳理和展示,全国有12000个团队参与作品初选,最终210件作品入选,此次展览也是全国数字艺术展的重要标杆。

“作为数字艺术家,我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数字艺术与混合现实,以及空间计算。”在于朕看来,这个一度较为冷门的研究方向,近年来通过一些数字艺术项目逐渐为大众所熟知,“这既得益于数字科技的进步,也体现了大众审美能力的提升”。

如何将数字艺术的研究方向与大运河的发展相结合?在于朕看来,展示运河文化的博物馆,其科普性是核心意义,需要讲述史诗般的中国故事。如何让参观者感受到运河文化的精髓,是策展人必须考虑的问题。“这就需要运用数字技术、混合现实技术,通过图文、视频甚至技术交互,采用全息投影、实景体验等方式,在一个空间内,让参观者身临其境,仿佛穿越至数百年、数千年前的扬州古运河边,使传达的内容以最快捷的方式被大众接受,也更有利于运河文化的广泛传播。”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李璞 刘海琴 王慧/文 华苏杰/视频

责编:丁叮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