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智库 > 正文
发掘戴震生态哲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本质要求之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能够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丰厚滋养。“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顺应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理念,也是今天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遵循”。清代的戴震是“乾嘉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其“生生”为本的生态哲学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构成部分,对于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启示作用和现实意义。

“气化流行,生生不息”的生态本体论

生态本体论是戴震生态哲学的基础。在戴震哲学中,气是宇宙万物之本体,是以阴阳五行为基本性质的实体,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之中。“生生”是指天地万物的生命和成长,是包含死亡在内的辩证统一性。戴震立足“气本体论”,指出天地人物之生生本于阴阳五行之气的流行或“气化”,“阴阳五行之运而不已……人物之生生本乎是”。气本身即具有生物之能,而不必借助于上帝、理等外在的主宰,“气之流行既为生气,则生气之灵乃其主宰”。因此,气化生万物的过程其实是万物自我生成的过程,换言之,“气化流行”与“人物之生生”是合一的。由此而论,“生生”就成为自然本真的存在状态,是宇宙间最高的事实。这表明,“自然”并非仅仅是各种自然事物的静态总和,而是一个动态有序生生不息的过程,是生命整体。自然具有生命性,是儒家生态哲学的传统观念,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题中之义。因为只有自然有“生”或生命,人与自然才能和谐“共生”。在戴震看来,“生生”不仅是自然本真的存在状态,还是人和自然万物共同的本性。

戴震指出,人物皆分于阴阳五行之气而各成其性,“血气心知者,分于阴阳五行而成性者,故曰‘天命之谓性’。”换言之,天地万物在气的流行过程中获得自己的本性。那么天地万物所获得的本性是什么呢?在戴震看来,人物之性都源自天道之“善”。天道之“善”是天道的价值意义,也就是天地生生之德,“一阴一阳,流行不已,生生不息……主其生生言,则曰德。”由此言之,人物之性根源于天地生生之德,“生生”是天地万物共同的本性。生生作为本性表现为万物“遂己之生”的欲望,即按照自己的本性顺利地完成自己的生命周期,在天地之间生生不息。既然万物的生生之性是天道赋予的,那么人们就应当尊重万物“遂己之生”的权利,维护和实现其价值。

“仁者,生生之德”的生态德性论

生态德性论是戴震生态哲学的核心。德性伦理是儒家哲学的特点,生态德性论探讨的是仁义礼智等德性条目对于自然的意义。“仁”是戴震生态德性论的核心范畴。戴震指出,人心之仁本于天地生生之德,“在天为气化之生生,在人为其生生之心,是乃仁之为德也。”可见,人心之仁表现为生生之心,其本质是保护自然生命,帮助万物生长发育的德性,具有鲜明的生态维度。由此言之,“仁”在戴震哲学中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范畴,也是对于自然的德性范畴。戴震从两方面具体阐释“仁”的内涵:一是“与天下共遂其生”,“一人遂其生,推之而与天下共遂其生,仁也”。由于仁根源于天地生生之德,因此,“与天下共遂其生”是指人在满足自己遂生之欲的同时,使自然界其他事物都能够各遂其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戴震进一步将“遂其生”诠释为“遂欲”和“达情”。从生态维度来看,“遂欲”是指不影响或戕害自然物的生生之道,让他们能够各尽其性,各遂其生;“达情”是关切自然生物的生命反应和情感。后者彰显了人性的光辉,是一种更高的道德要求。二是“通”即“感通”,“人之有欲也,通天下之欲,仁也”。仁的“通”主要指对天地万物遂生之欲的理解和认同,其本质上是通过对自然生命的怜悯和关怀,把人和自然贯通为一个生命共同体,将人的生生之心遍施于天地万物。戴震强调,仁是主体德性的中心,“至贵者仁”。由此言之,人要想成为一个德性完善的人,就必须主动承担对于自然的责任,帮助自然万物顺遂地生生于天地之间。这意味着人不再是与自然对立的主体,而是以“生生之德”为核心的仁德主体,从而超越了近代西方哲学所确立的主客对立的主体性原则,而这一原则正是导致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

“以情絜情”的生态功夫论

功夫论是中西方哲学的根本不同之一,是将道德原则化为德性和自觉的道德行为的实践活动。“以情絜情”是戴震功夫论的基本内容。戴震指出,人必须通过“以情絜情”的修养功夫去除私欲才能确立仁德。由于仁的本质是保护自然生命,帮助万物生长发育的德性,因此人经过“以情絜情”的修养功夫以立仁德的过程,也是人践履自己的生态责任的过程。这表明,“以情絜情”本质上是一种生态功夫。要指出的是,戴震所言之“以情絜情”的本来意思是“以我之情絜人之情”,即人通过换位思考实现自我与他人情感的贯通,并以此为标准来权衡自己的欲望是否合宜,进而加以适当的调整,最终使人我之欲都能得到合理满足。也就是说,戴震并没有将自然物作为“以情絜情”的对象。但是从理论上讲,“以情絜情”的对象应当而且必须包括自然物。因为“以情絜情”是确立仁德的修养功夫,“通”是仁的内涵之一,是人与人、与其他自然物之间的感通,而“通”又是通过“以情絜情”来实现的。

“以情絜情”启示我们,通过唤醒人对自然的情感,真切体会和感受自然万物的“生生”之欲,能够使生态责任和生态情怀深植于人的内心情感之中,进而让人们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自觉的行为选择,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行稳致远。“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受的事业,要把美丽中国建设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行动自觉。”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纵观人类文明史,玛雅文明等许多原生文明的衰落都与生态环境的恶化密切相关。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成为人类文明史上唯一从未中断、延续发展至今的文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深入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文化,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积极传播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我们一定能够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更大贡献。

赵庆灿(作者为安徽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本文系2023年度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戴震生态哲学思想研究”〈2023CX501〉;“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与安徽实践研究创新团队”〈2023AH010063〉阶段性成果)

责编:胡悦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