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On the Scene|我是什么时候注意到“合抱之手”的?


     开栏的话



“我在现场。I'm on the scene.”
我身在场,新闻最前线,原汁原味新鲜速递;我心在场,新闻最内核,娓娓道来独家信息。
江苏Now国际传播中心(JICC)记者在现场,期待与你一次又一次的交流、互动与共鸣。


我是江苏Now国际传播中心(JICC)记者钱盈盈。

话说,我是结束在南京的一个高强度工作任务后,9月3日乘坐高铁直奔北京,参加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报道。

对于北京,我不陌生,大学本科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这里的许多地方,我脚一沾地,回忆全都涌上。

然而,这次的北京,对我来说,是新鲜的。

“姑娘,你是来北京出差的吧?是那个中非合作的峰会吗?”看我大包小包的样子,出租车师傅问道。“对。”

第一次看到中非合作论坛峰会会徽“合抱之手”,是在峰会新闻中心的媒体餐厅。

“合抱之手”左侧红色“C”代表中国,会徽形状字母“a”代表非洲,寓意中非团结与合作。绿色象征和平与发展,红色表示活力与繁荣。一旁还有红绿两只不同颜色的手,组成一个心形,周围还有两只白鸽。

有趣的是,在“合抱之手”左右两侧,分别陈列着熊猫、长城、森林、动物等中国和非洲元素满满的摆饰。

“这个好漂亮,设计得很特别,也很有意义!”我和一旁的记者朋友们不禁感叹。

这几天的新闻中心可谓热闹非凡,中国、非洲以及世界各国的记者相聚于此。

在繁忙的工作间隙,大家或互访,或闲聊。中文、英文、法语……虽然语言不同,但大家总能找到话题。新的友谊在这里建立。

“非中友谊源远流长,是老朋友。”尼日利亚《外交官特刊》记者拉斐尔·奥尼对我说,“现在,我又交到了你这个新朋友。”

9月6日上午,第八届中非企业家大会在北京开幕。会场外,来自塞内加尔的参会代表阿萨纳一口流利的中文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我的公司在江苏淮安,周恩来的故乡。”阿萨纳告诉我,人民心手相牵,向着美好的未来共同进发,这是他对“合抱之手”的理解。“我相信,之后我们在江苏会再见面!”

会场内,我恰好赶上了工作人员的合影环节。“快,跑快点!”台上,一群青年笑着呼唤台下那位还在忙着收拾整理的姑娘。“我们可一个都不能少!”

所有活动报道结束后,我快步走出新闻中心。已是深夜,北京的街头亮起了好看的灯饰。

“看,那些五彩缤纷的图案,是非洲特色服饰纹饰。”一旁的工作人员说道。

夜幕降临,奥林匹克塔被金色、绿色、红色装扮得流光溢彩,非洲的纯粹、热情、活力此刻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面前,美不胜收。

“这可是峰会限定版!”工作人员说。

这几天高强度的工作安排,使得我每天总是早出晚归,还没能有机会在街头好好感受峰会的氛围。

当所有报道工作暂时告一段落,我也将启程从北京回到南京。邂逅这一美好景象,这三天的所有经历此刻一一浮现在我眼前。“舍不得啊!也期待下一次!”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在新时代三次中非合作论坛峰会主题中,“携手”这一关键词贯穿始终。我想,这也正呼应了“合抱之手”的象征意义。

中非团结合作,携手前行,共享新机遇,共创新未来。会场内外,一次次握手、团聚和交流中,中非“合抱之手”越握越紧。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钱盈盈


责编:刘浏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