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非遗传承 > 正文
共赏非遗保护“万千气象”

在位于北京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今年6月开展的“气象万千——中国非遗保护实践主题展”在暑期吸引了众多游客和观众。展览展出的600多件(套)展品涵盖非遗的十大门类,涉及100余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列入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项目。展览通过文字、图片、实物实景、多媒体互动等多种呈现形式,为观众讲述中国非遗的深厚内涵和中国非遗保护实践的累累硕果。该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6月。

“气象万千——中国非遗保护实践主题展”共搭设了6大场景、2条非遗街区、8个体验互动区和15个多媒体展项,还邀请了多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带徒现场展演,用真实可感的方式生动呈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成果。

展厅里,原貌呈现的徽州地区古戏楼颇具韵味,京剧、黄梅戏、昆曲等16个戏曲非遗项目的经典选段,通过名家现场展演和纱幕投影的形式,在戏台上轮番演绎,为观众带来沉浸式体验;在传统美术和传统技艺单元,展出刺绣、年画、石雕、木雕、营造技艺等60个项目,重点展示非遗项目的制作技艺,系统呈现从材料到成品的制作过程;在传统制茶技艺单元,通过展示茶叶的种植场景、制作技艺、文化空间,以茶叙事、以茶述理、以茶论道;在民间文学和民俗单元,重点展出三大史诗、端午节等14个项目,表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原貌呈现的徽州古戏楼

灿若云霞“通经断纬”的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工序复杂色彩丰富的苏州宋锦织造技艺、历史悠久颇具民族风情的黎族传统纺染织造技艺……在展现传统技艺的织造单元,各具特色的非遗项目令人目不暇接,而活化利用这些非遗技艺的服装设计更是让不少观众啧啧赞叹。

“这些香云纱(香云纱染整技艺)太美丽了,它们的颜色都是天然的。”在展览现场,来自美国的观众苏珊娜对记者说,“用它做成的这些裙子令人惊叹,这是属于中国的美。”

古老的非遗不仅存在于展柜里,更活在当下生活中。

展厅里,传统的南京织锦木机旁边立着一组组服装模型,展示着融合古老非遗织造技术的礼服和时装设计;风格独特兼具中原文化、闽越文化和随海上丝绸之路传入舶来文化的惠安石雕,不仅在传统碑石、雕塑、建筑等中有所应用,其传承人也在不断探索将之融入现代雕刻艺术;景德镇传统青花瓷制作技艺闻名海内外,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古老手艺更为乡村全面振兴贡献着力量……

南京云锦织锦木机

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在中华文明不断发展前行的历程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从未改变。中国的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同样如此。传承与发展并重,守正与创新同行,中国的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在守护好根本的同时,也不断与时俱进,让古老的非遗为今人生活注入更多文化底蕴。

“活”在当下的非遗,与每个人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非遗项目的展示,正是将无形的、长期的文化传统和认识方式,以可理解、可感受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

“气象万千”同时也包含着“瞬息万变”的内涵。展览不仅呈现着中国非遗的博大精深,也捕捉和呈现着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的“进行时态”,展现着中国在非遗保护实践中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种种成果。在这方展厅里、在这片土地上,古老非遗正延续着充满生机的活态传承。

责编:王琼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