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作出重要部署,强调“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中国园林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哲学思想,是传播中华文明的重要窗口,也是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中不可忽视的一环。园林文化有着很悠久的历史,在中华文化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它与京剧、烹饪、山水画并称为中国的“文化四绝”,是我国旅游文化资源中的瑰宝。
中国被称为世界园林之母,园林最初形成可追溯到夏商时期,距今已有四千年历史。到唐代,中国古代艺术繁荣鼎盛,园林艺术也进入了新的阶段。北宋时期,抽象自然和象征自然在园林建筑中日益明显,成为中国园林的主要特色。从宋至清,是中国园林艺术的成熟期,其间名园不胜枚举,单在苏州一地,就有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等系列经典作品,此外,还有扬州的个园,无锡的寄畅园,上海的豫园等。当前,数字技术迅猛发展为国际传播提供了新机遇、新平台、新思路,也为长江园林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架起文明互鉴的桥梁。
构建独特园林文化品牌,
强化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效能
有关分析指出,外国游客关于中国的印象显著地聚焦于对中国特有元素的认知层面,其中长城、京剧及中华美食等成为首要联想符号。因此将长江园林提炼并塑造为一个标志性的中华文化符号,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一方面,要深入挖掘长江园林背后的历史故事、哲学思想和艺术价值,明确其在国际传播中的独特定位。通过提炼“意境之美”“匠人精神”等核心价值,塑造具有辨识度的品牌形象,使海外受众能在众多文化产品中一眼识别出长江园林的独特魅力。另一方面,要探索与海外受众兴趣紧密相连的共鸣点。以在长江园林文化中占有重要席位的苏州为例,其精妙的城市园林艺术、独特的苏式饮食文化、雅致的昆曲旋律以及细腻的刺绣工艺,皆是植根于城市历史且融汇于城市现实的独有印记。将这份独到的城市韵味拓展至更为广阔的江南文化情境,有助于让海外受众在深入了解苏州的同时,不由自主地沉浸于江南水乡那温婉而又丰富的文化氛围,进而实现从微观至宏观的文化体验之旅。由此可见,将文化自身作为核心的内容表达,更有助于推动长江园林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一张闪亮名片。
打造长江园林数字景观,
推动中华文化多场景国际传播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的应用,园林文化得以突破物理空间的限制,走向世界。运用视频、音频、图文、VR、AR渲染等多种媒介形态,创造沉浸式文化体验,能够有效增强海外受众对中华文化的直观感受与情感联结,提升国际传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例如,江苏南京推出的“何以长江——长江主题数字大展”,利用高精度扫描与建模技术,既将长江“搬进”了展厅,也方便观众随时“入画”园林,为海外观众在线“漫步”长江的每一个角落提供了跨时空的便利。相应地,数字技术的应用在为海外观众提供了沉浸式文化体验的同时,也极大地拓宽了长江园林文化的国际传播渠道。此外,运用高新技术创新园林文化生产方式,对特色园林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创造性再现,打造长江园林多场景数字景观,也是助力长江园林文化更好实现国际化传播的有效路径。在虚拟的场景塑造中,拙政园的“荷风四面亭”、退思园的“坐春望月楼”等景致,均可不受时令节气、气象变化影响吸引更多海外受众参与感知。这也意味着,通过虚拟的网络化、数字化再现,长江园林文化国际传播可实现更为个性化、自由化的体验与表达。
拓宽园林文化传播渠道,
构建海外媒体传播矩阵
在信息化的今天,整合全球范围内的多样化媒体资源非常必要。如汇集包括社交媒体、专业网站、视频分享平台、国际主流媒体以及地方性文化频道等在内的多主体传播平台,共同构成一个多层次、宽领域的海外传播网络。在此基础上,一是努力实现内容的广泛覆盖,确保长江园林文化的独特美学与深厚文化内涵能够跨越地域界限。如苏州旅游在Facebook、YouTube等国际社交平台开展的“让全世界通过网络看苏州”取得了显著的宣传成效。二是通过精心的传播策划,确保传播内容的精准投放,即针对海外目标受众的不同接收习惯,分类定制传播内容,以形成社交媒体账号的集群效应和品牌共振。打造海外媒体传播矩阵不仅是技术与渠道的革新,更是传播理念的飞跃。在保留文化精髓的同时,应当积极融入全球传播网络,通过与国际主流媒体及中央级媒体海外分支的紧密合作,搭建起沟通的桥梁,用国际语言讲好长江园林故事,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三是加强人才培养,为长江园林文化输出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国际传播人才队伍。不仅要汇聚传媒领域的精英,还应跨界吸引翻译、旅游、文化活动策划、历史文化遗产研究等多领域的人才,形成跨界融合的国际传播团队,为园林文化的国际传播事业提供持久动力和智力支持,确保其在全球文化传播版图中的活跃度与竞争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园林文化是几千年中华文化的瑰宝,要保护好,同时挖掘它的精神内涵,这里面有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这给长江园林文化的传承弘扬和创新发展提供了方向性指引。我们应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强化数字技术赋能,借长江园林文化的品牌化、标识化的“名片”打造,有效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效能,助力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
陈 雨(作者为江苏省重点智库长江文化研究院研究员;本文系2024年度江苏省重点智库研究课题“长江文化遗产的数字人文新景观创建研究”〈项目编号:SCJ2401〉阶段性研究成果、2022年江苏省〈扬州大学〉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KYCX22_3407〉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