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瞭望评 | 今天,你会想起曾经的哪位老师

今天是教师节,是我国第四十个教师节。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恐怕很多人都会去想想自己曾经的老师。如果哪位老师被我们深深记得,那一定是对我们有着深刻影响的良师。

“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耕耘”,每个人成长的道路都离不开老师的传道、授业、解惑,每个学习阶段都离不开老师的提灯引路。

从古至今,留下无数关于老师的诗词歌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半亩方塘长流水,呕心沥血育新苗”“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无一不包含着人们对老师的赞美和敬意。因此,当人们谈论起“人生三大幸事”之时,“遇良师”,总是被置于第一位。

的确,一位好老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引领孩子走向未来的筑梦人。就像古人所说,千金易得,良师难求。好的老师用专业知识和言传身教,用学习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为学生们打开知识之门,教学生们懂得做人的道理。譬如,“七一勋章”获得者、“时代楷模”张桂梅老师,坚守山区40多年,建成针对贫困山区家庭困难女孩的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帮助两千多名山区女孩实现大学梦。像张桂梅这样的良师,令人敬仰。

遇良师,对每个孩子来说都是人生的幸运。或是迷茫时的指点,或是失意时的鼓励,或是得意时的劝诫。遇到一位好老师,甚至会改变人的一生。正如一名网友今天在朋友圈所发感慨,人生很长,总有一两位老师曾为我们点亮人生。举个科学家的例子:数学家苏步青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小学作为插班生时成绩不理想,有一位老师时常主动与他沟通交流,并开导他“我看你的资质不差,只要好好努力,一定会成为有用之才。”这一番话给了苏步青极大的鼓励,让他铭记多年。

今天,越来越多人向往教师这个职业。相关数据统计,教师资格考试报名人数由2012年的22.9万人次跃升至2023年的1265万人次,报名人数屡创新高。更多专业化、高学历的年轻人成为教师,为教师队伍注入新鲜血液,也将成为新一代学生记忆中难忘的老师。从这个角度来看,孩子们遇到更多的“良师”,应该会更加普遍。

良师,也是社会的期待。称呼老师为“大先生”,是社会对老师最高的赞誉。

平心而论,从来没有哪个时候,全社会像今天这样如此高度重视教育。有这样一组数据: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0人中有8人是文盲,到2023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4年;从1980年高校毕业生人数14.7万人,到2022年突破千万人;从1949年各类职业学校在校生仅30万人,到如今中高职学校每年培养1000万名左右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数字变化的背后,一方面是包括教育事业发展在内的我国综合国力的巨大飞跃,另一方面,则是数以万计教师队伍的辛勤耕耘和无私奉献。

就在前两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举行庆祝第40个教师节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活动。全国585个单位、1790人受到表彰。这样的表彰,对广大教师来说,更是一种荣耀与鼓舞。而向这些受表彰的“良师”代表们学习,应该成为广大教师的职业追求和人生理想。

如何成为良师?“好老师没有统一的模式,可以各有千秋、各显身手,但有一些共同的、必不可少的特质。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殷殷嘱托,语重心长。而要真正做到这些,确实需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和努力。

期待承载“立德树人”重任的每一位教师,都能牢记嘱托,真正以教育家为榜样,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争做立德树人的“大先生”。相信每一位辛勤耕耘的老师,都能成为学生们今后能经常想起的良师。

这种温暖的感觉,会是激励每个人前行的美好回忆。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徐睿翔

图片 视觉中国

责编:倪方方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