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年轻人进社区,吃苦头还是有奔头?

很多人印象中,社区工作和“琐碎、基础”“人员年龄大”分不开。而今,大批有较高学历的90后、00后进社区当起“居委会大妈”,这种情况与以往社区少人问津对比鲜明。

近日,常州天宁区、常州经开区计划招聘60名社区专职工作者,引来1600余人报名,岗位竞争比最高达1∶50。此前,南京市雨花台区公开招聘98名专职社区工作者,引来1.2万余人报名,大多是本科及以上学历。

“热”过之后,我们需要沉下心来思考:“社区留不住年轻人”局面扭转的当下,如何让愿意进社区的年轻人更好地扑下身子、一展所长,工作更有劲头、未来更有奔头。

年轻人流向基层一线

“社区工作者年轻化、高学历成为趋势。”常州市委社会工作部基层政权和社区治理处处长王江华说,最近报考的1600余名考生年龄都在35周岁及以下,本科及以上学历1249人,占比77%,研究生以上学历也有79人。

无锡市滨湖区河埒街道北桥社区有28名工作人员,平均年龄35岁,一半是95后。去年,90后本科生陈敏辞去辅警工作,报名参加河埒街道的社区工作者招聘。“当时报录比近1∶50,我很幸运考上了。”陈敏说,工作就在从小长大的社区,打交道的也是熟人。最近,她还通过了初级社工考试。

随着近年各地社区工作者招聘力度加大,不少90后、00后流向基层一线,有的走上社区负责人岗位。在常州,35岁及以下社区工作者占比超45%,他们中担任社区两委成员的占比超35%;社区工作者本科及以上学历超60%。截至8月底,苏州工业园区共有2582名基层社区工作者,本科以上2250人,35周岁以下的有1522人。

苏州工业园区社会事业局社区建设处副处长浦利文告诉记者,2022年,苏州工业园区一次性招聘612名社区工作者,在本科及以上学历”“35周岁以下“本地户籍优先”等多重条件下,报考依旧火爆。

“社区工作‘过去没人干’,如今争着抢。”扬州市委社会工作部基层政权和社区治理处处长周菲说,扬州村(社区)干部招聘岗位竞争最高达1301。目前,扬州村(社区)书记共1420人,大专以上学历1349人,占比95%

有学历、有想法的年轻人进入基层一线,会带来哪些新气象?苏州工业园区斜塘街道文荟苑社区党总支书记李宁宁举例说,在她身边,学计算机的社区工作者设计人口信息登记小程序,既灵活,成本又低;学美术的社工设计卡通动物形象,成为社区流行IP,很有辨识度;还有许多舞蹈、幼教、护理专业的大学生,把社区文体活动、一老一小服务搞得有声有色。“只要热爱社区,愿意做群众工作,谁都能找到一席之地。”

苏州科技大学社工专业教授高钟认为,随着社会治理重要性日益凸显,推进治理专业化、法治化、智能化进程中,需要大量年轻化、专业化的人才。这些人参与治理,将推动社区工作向专业化和精细化方向发展,他们的专业知识、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将为社区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社区工作越来越“香”

检查商户消防安全、处理居民投诉、为居民提供心理疏导……这是徐州市鼓楼区牌楼街道水云间社区00后社区工作者周歆佳忙碌的一天。

专业对口,让周歆佳坚定地做一名社区工作者。2021年,周歆佳从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养老专业毕业来到牌楼街道工作,去年1月进入水云间社区,最近还顺利通过初级社工考试。我在社区服务群众,实现了自我价值。周歆佳说,她学过手指操,将定期邀请社区老年人做手指操游戏。

当然,社区工作千头万绪,新入行的年轻人没有做群众工作的经验,确实要下一番苦功夫,有时候吃点苦头在所难免。但社区也是个大熔炉,可以淬炼真本领,促进年轻人迅速成长为基层治理的“多面手”。“三年,会让基层治理的‘小白’有巨大飞跃。”常州市天宁区雕庄街道菱溪社区党委书记汤亚平说。

吃了苦头的年轻人要在社区有归属感、获得感,关键是让他们的未来更有奔头。伴随江苏社区工作者职业化进程加快,相关待遇体系、发展通道等更加规范,社工流动性大的问题发生改变,一批肯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优秀人才也有了奔头,这一职业越来越“香”。

记者了解到,多地对社区工作者薪酬体系进行优化。常州建立全市统一月基础工资标准,从每月3300元调整到4650元,对社区书记(主任)和优秀的普通社区工作者建立企业年金制度;扬州村社区书记年均收入从2019年底的6.75万元、6.18万元,增长到现在13.7万元、12.8万元,几乎翻了一番。

周菲告诉记者,为破解“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扬州综合运用差异化激励手段,构建“基本报酬+考核报酬+增收奖励薪酬体系,去年首次拿出24个事业编制面向社区工作者开展专项招聘,充分调动一线干事创业积极性。

的确,相比以往“一眼看千年”,身份流动壁垒逐步被打破,一线社区工作者有了更多晋升机会:一部分人有机会提拔为社区“两委”委员、书记主任,转事业编、定向考公务员的通道也打开了。近三年,南京全市共有262名社区工作者纳入行政、事业编制;常州分别有37名和11名村(社区)书记通过定向招录转入事业编和公务员岗位;一些地方,表现优秀的社区工作者可享受社区副职待遇和提前进档升级。

收入高了、保障好了,前景也有了。反观这两年,各地社区工作者流失率处于较低水平,这支队伍越来越稳定。比如,某设区市城乡社区有社工1万多人,每年离职约数十人。

放手让年轻人去闯

当前,江苏正在推进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健全教育培训、管理监督、激励保障等制度机制。然而,社区工作者职业发展中仍不同程度存在角色定位、发展空间、减负赋能上的痛点难点,年轻社区工作者身上表现尤甚。

社区工作者是一份充满未知与挑战的职业,当大批年轻人成为基层治理生力军时,我们还能做什么?

“社区不缺舞台,关键是让年轻人看好这个舞台、愿意留下来。”无锡市滨湖区河埒街道北桥社区党委书记武熠迪说,北桥社区下辖的稻香路街区有许多网红店,商居混合易产生矛盾。为此,社区成立街区共创会,由年轻社区工作者引导商户、居民、职能部门等一起协商议事,大家关系越来越融洽。

武熠迪认为,年轻人想法多、活力充沛,但基层工作任务繁重,行政事务多,不少还与网格员工作有重叠。她建议厘清社区工作者和网格员工作职责,切实为一线社区工作者“松绑减负”,让大家心无旁骛投入基层治理的主业上来。

“要解放年轻人的双手和脑袋。”高钟说,应尽量减少被动、硬性交办、不必要的事务,鼓励年轻人发挥优势,创新组织和服务形式,把居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同时,要拓宽成长路子,社区工作者职业发展不应只有行政化一条路,要拓展职业发展空间,大力倡导专业发展、能力建设,对专业能力强、有想法和干劲的年轻人加大奖励激励力度。

江苏苏禾社会治理现代化研究院首席专家张跃进说,对比现代社区工作者应具备的科学思维、组织协调、知识业务、应急处理、沟通协调等能力,年轻社区工作者成长空间还很大。希望构建更为科学、系统的人才培养机制,让他们在真操实练中取“真经”、在工作实践中见“真章”。

“要创造条件让年轻人肯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劳动人事与社会保障系主任、教授严新明说,要培养年轻人履职担当的精神,促使他们积极主动面对社会治理新局面,想出新办法,走出新路径;鼓励年轻人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运用于实践,创造条件帮他们开展工作;让年轻人拥有创造业绩的时间、空间等基本条件,做实容错机制,让他们充分感受到关心爱护。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倪方方 徐睿翔

图片 受访对象提供

责编:陈珺璐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