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命线工程涉及城市燃气、供水、排水、道路、综合管廊、桥梁等众多基础设施,其安全运行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南京作为江苏省首批试点城市之一,已率先开展这项工程建设。记者近日获悉,由市水务设施中心承担建设的智慧水务二期——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试点建设城市内涝专项已基本建成。
综合监管+智慧监测,实现防汛应急处置全周期闭环
据悉,市水务局是在现有智慧水务一期建设基础上,实施智慧水务二期——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试点建设。项目以“综合监管+智慧监测”为思路,将信息化建设与规范化管理进行一体化融合;并以内涝场景数字化模拟、防汛应急资源全要素可视化、防汛调度智慧化决策为核心,基于“一张图”可视化信息技术和“一张网”传感器物联感知产品的支撑,建立起了一套全周期闭环防汛应急处置机制。
项目选取北至定淮门隧道、南至凤凰西街、东至秦淮河、西至夹江的5.8平方公里范围为样本区,在样本区基础上逐步扩展至全市建成区范围,并加快城市内涝综合监测感知体系覆盖、监测预警系统和处置应用建设。
记者在市水务设施管理中心内看到,“南京市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城市内涝专项”平台共分两大模块,包括行业综合监管和智慧监测处置。其中,行业综合监管模块实时显示的一串串数据不仅有南京水务设施的“家底”,还有对这些水务设施巡检养护统计、老旧管网改造进度、各类风险隐患等相关数据统计;在智慧监测处置模块,分设设施运行监测、低洼小区预警、积淹点预警、满管度监测、排口监测、河湖倒灌等子模块。
“项目累计建设摄像头、电子水尺、积水报警器、液位计、流量计、智能井盖、车载视频等物联感知设备共544套,同时共享了智慧水务一期和各区、各行业单位的传感设备1293套。”市水务设施管理中心主任周春峰介绍,这些物联网传感设备就是排水设施的“眼睛”,积淹水点水位有多高、哪些雨水管道满溢等都可以实时监测,系统作为“智慧大脑”,会根据监测情况在雨前、雨中进行各类预警、提示,让全市及各区养护人员及时响应,提高城市安全韧性。
河道水位预降不再凭经验、积淹水点实时报警……城市排水“如此聪明”
当工作人员逐一打开“南京市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城市内涝专项”中的一个个子模块时,记者也见到了周春峰所介绍的聪明的一幕幕——
在河道监测预警板块,主城地区沿河道分布的6000多个排口全有标记,并以红色、黄色、蓝色三色显示排口三种实时状态,包括:全淹没、半淹没、未淹没。工作人员点开该子模块后,只见河西中部及南部区域的河道排口状态呈现出一大片红色,与此同时,道路雨水管满管度监测状态也是一片红色,“该地区河道排口顶部标高与河道常水位差不多,有的甚至低于河道常水位,晴天时为保证景观水要求,河道水位相对较高,大部分排口会淹没在水中,因此多为红色状态。因排口淹没,河水倒灌进管道,道路雨水管就会呈现满管状态。”市水务设施中心办公室主任胡祥洪介绍,强降雨来临前,系统会及时将河道排口淹没状态以短信形式发至各区责任人,提醒各区对相关河道进行水位预降,而在此前,市区防汛部门大都根据泵站前池的设计水位进行预降,但泵站前池设计的最高水位和最低水位区间数值差很大,如:玄武区长巷泵站最高设计水位是4.5米,最低水位是3.0米,只能一刀切控制到最低水位。有了排口实时状态监测,泵站水位的精细调控就有了依据,河道水位何时降、降至多少、哪些河道要多降等都变得更科学。
严防城市内涝,做好防汛应急处置,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对内涝风险点位做好处置。截至目前,根据内涝风险排查成果,我市主城六区134个居民小区、道路易积淹水点已加装积水报警器、电子水尺、智能井盖监测仪、管道超声液位计等智能监测设备。
秦淮区白鹭东苑小区2幢建筑下的车库入口与小区大门的高程差在30厘米左右。2022年“6·24”那场1小时雨强达到98毫米的大暴雨中,该车库曾发生积淹。作为内涝风险点之一,该处加装了积水报警器,“当积水深度达到1厘米时,后台就会自动收到相关数据,系统会根据数据变化发出预警,提醒小区物业及时处置。”相关工作人员介绍。
广州路、洞庭路、石头城路等是我市易积淹水处,眼下,这些点位加装的是电子水尺,“往年采用的传感器只会上传积水深度。现在改用的电子水尺,在上传深度的同时还会附带现场积水图片,这样的电子水尺已覆盖南京79个易积淹水点。”胡祥洪介绍,以往在暴雨天气,摄像头传回的视频要人工筛选,难以及时、准确掌握积淹水情况,现在,系统后台会对上传的多路视频自动进行AI识别和分析,并将识别的结果在系统中直观展示,有助于防汛调度人员及时掌握积淹水情况。
“智慧监测”推动“快速处置”,城市安全韧性进一步提升
来自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的数据显示,今年6月19日至7月15日梅雨期,我市共发生7轮强降水过程,全市平均梅雨量461.8毫米,是常年梅雨量(284.5 毫米)的1.6倍。
倾盆而下的一场场雨,考验着城市的应对能力。据悉,在智慧大脑的运转下及一双双慧眼的紧盯下,今年我市积淹水处置速度明显提升。
记者在系统上看到,8月20日上午6:41,市民报警鼓楼区燕江路199号小区门口有积水,仅4分钟后,这张投诉工单已点对点派发至相关责任人手中,并及时赶往现场处置。“在以往,这张工单经层层流转,需要的时间至少要多出好几倍。”胡祥洪说。
“今年汛期内,南京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城市内涝专项,为辅助防汛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周春峰介绍,仅在8月5日至6日、19日至20日的降雨过程中,城市内涝场景平台在汇集各类监测和共享数据基础上,累计推送积淹水预警12条、积淹水事件工单18条、视频AI分析提醒8处,强降雨设施综合调度指令26次。此外,还与市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对接12345投诉工单31条,122报警127条,有效助力防汛调度人员对全市积淹水事件的判断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