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锡宜兴的蛟桥历来是阳羡古城标志性建筑。东汉年间,阳羡长袁玘建造此桥。当时,此桥南北长72丈,桥身高大宏伟、绵亘而长,得名“长桥”。
在后来的岁月更迭中,蛟桥几度重建、修整,桥名亦随之更易。
宋元丰四年(1081)此桥被重建时,因桥横跨荆溪之上,得名“荆溪桥”。相传,周处除三害中的杀蛟龙,发生地就在此桥。因为这传说,南宋淳熙十一年(1184),桥又被重建时,桥旁新立石碑,上书“斩蛟之桥”,桥改称“蛟桥”。

元代泰定年间和明代天顺年间,桥分别被重建。清代康熙、乾隆、咸丰年间,蛟桥又曾三度被重修。光绪十九年(1893),桥东侧石栏倾塌,宜兴、荆溪两县商议决定,彻底重建桥,并于桥上题额“重建蛟桥”。
1970年,因城建之需,蛟桥被拆改,建成水泥平桥。2005年,宜兴仿历史上的桥原貌,取用部分原桥石材,重建蛟桥。
如今,蛟桥是宜城文化坐标之一,还是绝佳赏月地,“蛟桥夜月”是著名景点。每当月明风清,桥边住家推开格窗,就可以见到水中月影。随着波纹涤荡开来,被揉成碎金,波纹乍看宛若一条条游龙。月圆之夜,“蛟桥夜月”一景更是惹得市民游客纷纷来蛟桥赏月。

整理:刘春
供图:宜兴市档案史志馆
设计:郑玲玲
翻译:卫鑫
鸣谢:宜兴市档案史志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