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央广时评】从中秋多样民俗中感受中华文化生机活力

又逢中秋佳节。在我国传统节日中,中秋节是仅次于春节的重要节令。自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中秋节如今已是日常生活中富含文化礼俗的重大节日。

中秋节起源于天象崇拜,古人以月之圆满征兆人之团圆,寄托思乡怀远之情的同时,也有祈盼丰收幸福之义。大约在唐代,中秋节就已经成为官方认定的全国性节日,文人雅士有赏月的喜好;到了市民经济发达的宋代,中秋节更是全民从早到晚参与的重要节假日,堪称最早的“夜经济”;明清两代,在对月抒怀的基础上又强化了团圆亲情之义,月饼瓜果等节令食品也在民间兴起。

傍晚时分,游客们乘船夜游西湖

梳理“中秋节”的发展历程,从中不难看出我国自古以来崇尚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以及在此过程中的文脉传承。同时,我们更可以深切体会到,唯有与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文化传统才有发扬光大的强大群众基础。

譬如,全家团圆赏月吃月饼,江浙一带观潮,江淮一带抡火把,南方地区燃灯、饮桂花酒,北京玩赏兔儿爷,苗族在中秋夜载歌载舞“跳月”,侗族青年男女参加“月也”芦笙表演和对歌比赛……中秋节不但是广大汉族同胞的重要节日,全国还有20多个少数民族也于八月十五庆中秋。

江苏苏州,水面圆形花灯与天上满月相映成趣

今年的中秋节,各地各部门组织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活动。比如北京多家市属公园举办汉服游园、妆造巡演、非遗展示等活动,钱塘江游船上可伴着现场音乐表演夜游赏月,京杭大运河上龙舟竞渡,重庆古镇准备了夜游集市,广州推出“绿色低碳节能”的灯会,还有多家航空公司热卖“赏月航班”……从这些形式新颖又丰富多样的活动中,我们不光可以深切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丰厚底蕴,也不难发现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下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今天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有了更富内涵的文化意趣,也让“我们的节日”区别于普通假日,有了更丰厚的精神内核,从而真正生动鲜活起来。(央广网评论员 姜葳)

责编:王建旸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