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过科研学术圈中有人买卖“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头衔,也听说过“小学奥数竞赛证书买卖”,这次,证书买卖的风又吹到了艺术圈。
近日,有记者在某大学美术学院网站发现,校友冯某某所获的“优秀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存疑。求证时,其“颁发单位”矢口否认,就连称号获得者冯某某也称“我都忘了”。在冯某某的“国宝级人民艺术家”证书上,记者并未查到5个落款单位信息。记者联系证书二维码链接的网站,对方称只要花1200元就能办理“国宝级艺术家”证书、展牌。原来,很多证书是靠金钱开路。
“优秀人民艺术家”“国宝级人民艺术家”,这些称号“帽子很大”、头衔唬人,但透着浓浓“野鸡味”。这些头衔、称号,可不单纯是作者虚荣心作祟、买来自己过瘾。对书画艺术作品而言,作者头衔是用以佐证作品价值的“力证”,可以实打实给自己书画作品增值、变现。此外,也不排除一些人,通过虚增的头衔、称号,在职务升迁及职称评选上捞取实际好处。这些新玩法,都让此类头衔成为艺术圈“硬通货”。
“人民艺术家”“国宝级”等头衔体现称号获得者崇高性、价值性,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专属性和排他性,但一些网站和组织目光如炬,“这么小众的赛道也能找到”,盯上了这个潜力市场,滥用滥发此类头衔。看上去双方各取所需、人畜无害,实则给文艺市场制造了混乱,也损害称号权威性、荣誉感。
由于荣誉证书名称、颁发单位、证书编号、查询网站一应俱全,且在样式、称谓上“碰瓷”正规荣誉头衔,因而通常具有较强迷惑性,很少有人去质疑,更遑论验证真伪。加之,很多证书的颁发,确实设置了会员必须为“××协会会员”“获得国内外认可的荣誉称号”等前置条件,证书获得者“假中有真”,更少引人生疑。这也是此类证书虽几经清理、整顿,但仍屡禁不绝的重要原因。
避免“明码标价”让艺术“掉价”,要疏堵结合、多渠道发力,一方面,政务部门有必要开拓更便捷、更具可及性的查询验证渠道,降低民众甄别、验证成本。另一方面,对滥发证书的机构也应强化监管规范,依法进行处罚。机构之外的平台,也应该承担起主体责任,对可疑网站进行风险标注、降低推荐权重,最大程度挤压文艺头衔“私相授受”的空间。
(韩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