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门桥位于苏州市姑苏区,跨越古运河,南接盘门大街,北连盘门景区,是进入盘门的主要通道,是“盘门三景”之一。由于是苏州南城门的“步入吴门第一桥”,因此得名吴门桥。
吴门桥建于北宋元丰七年(1084年)。根据宋代《平江图》记载,最初由两座木桥和一座石桥组合而成,后在南宋时期重建为全石拱桥。明清时期经历两次修缮,现存桥梁重建于清代同治十一年(1872年)。
作为苏州现存最高的单孔石拱古桥,全长66.3米、宽4.8米,拱券净跨16米,矢高9.85米,拱券石10排,长系石11根,纵联并列砌置,该桥自水盘石面至桥栏顶通高11米。桥面中部平坦,两端设有50级阶梯坡道,栏杆上有“吴门桥”石匾,南侧刻有“苏省水利工程总局重建”,北侧则有“同治十一年壬申夏四月”铭文。桥台呈凹字形,桥北设有石砌纤道,方便纤夫拉船。

吴门桥气势非凡,如彩虹般飞架在古运河上,见证了无数的历史故事。游人可沿阶梯拾级而上,俯瞰往来的舟船,观赏城楼和古塔美景。该桥不仅是苏州重要的文化遗址,还为研究古城交通和明清桥梁建筑提供了重要参考,展现了人文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文字:聂伟 惠诗琪(实习生)
图片:视觉中国
设计:郑玲玲
翻译:卫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