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思想周刊荐读|社科界专家学者谈学习贯彻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精神

新论

9月4日,由省社科联主办的省社科界专家学者学习贯彻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精神座谈会在南京召开。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社科联主席曲福田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由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张新科主持。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杨明等9位专家围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这一主题作交流发言。各位发言专家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从不同角度对全会精神进行了深入解读,为我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建言献策,充分发挥思想库智囊团作用。

——《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社科力量—— 省社科界专家学者学习贯彻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精神座谈会综述》(整理:魏晓敏)

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精神的镜像与国之文脉的承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提出了一系列内涵深刻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彰显了我们党高度的历史自觉和文化自觉。江苏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与传承地,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强调,要把江苏建设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发展地、革命文化的重要弘扬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创新策源地和理解历史中国、认识现实中国、把握未来中国的重要窗口”。这一高瞻远瞩的指示,不仅强调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更为江苏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具有深远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推动文化传承发展》 叶南客 李惠芬(作者分别为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雨花台红色文化研究院首席专家,南京市社科院研究员)

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既离不开强大的物质力量,也离不开强大的精神力量。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健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推动文化繁荣,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求我们赓续历史文脉,推进文化创新,传递文化之光,用文化的力量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铸魂强基。

——《传承“文化薪火”,谱写文化强国新篇章》易华勇 李泽睿(作者分别为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特约研究员,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助理研究员;本文系江苏省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研究”〈22MLC005〉阶段性成果)

政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向全省发出了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上继续走在前列的动员令,强调各级党员、干部要自觉做改革的促进派、实干家。近日,江苏省委党校第28期中青年干部培训一班学员围绕党员干部如何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担当作为撰写心得体会文章。本期“政声”版择优刊发,集中展现学员在培训过程中的真实体会与收获,敬请关注。

——《当好改革促进派和实干家》 江苏年轻干部政治教育研究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既当改革促进派、又当改革实干家,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年轻干部作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力军,必须发挥朝气蓬勃、思想活跃、有激情有闯劲的优势,勇当锐意改革创新的开路先锋,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和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勇挑重担、真抓实干,加快推进改革攻坚,确保各项改革任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勇于在改革浪潮中“乘风破浪”》(作者:孙海东,为无锡市滨湖区委书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财政工作高度重视、对财政部门寄予厚望,把财政上升到“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地位。站在继往开来的历史关口,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全面书写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新篇章,为奋力推动财政科学管理迈上新台阶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任务,财政干部唯有因势而谋,牢固树立“以政领财、以财辅政”的鲜明导向,永葆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以乘势而上的奋斗姿态,勇当财税体制改革促进派实干家。

——《扛起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使命担当》(作者:张骅,为省财政厅人事教育处处长兼政策研究室主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吹响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冲锋号,绘就了气势恢宏而又清晰具体的改革画卷。县区一级是改革落实的“最后一公里”、改革实效的直接受益者,我们将更加勇毅地扛起“走在前、做示范”的使命担当,自觉当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促进派、实干家,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为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作出更大贡献。

——《坚定改革决心 鼓足改革拼劲》(作者:殷其国,为宿迁市宿豫区委书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重在落实,也难在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要求全党“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作为县区领导干部,肩负着一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重任,必须拿出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韧劲,持之以恒抓好改革落实,既当改革促进派、又当改革实干家,以实打实、硬碰硬的工作实效,推进各项改革部署从“最先一公里”稳健起步,在“最后一公里”落地生根。

——《以实干担当提亮改革成色》(作者:臧冲,为盐城市盐都区委副书记、代区长)

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这为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改革是时代的主旋律,只有把改革创新作为根本动力,才能激发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与活力。作为卫生类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者,我们要将职业教育改革与国家战略紧密结合,当好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促进派、实干家。

——《将职业教育改革与国家战略紧密结合》(作者:夏立平,为江苏护理职业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

论见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深刻回答了新征程上应该实现什么样的改革,怎样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问题,擘画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新征程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客观要求,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需要,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深刻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 花军 刘卫琴(作者分别为扬州职业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扬州职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本文系2023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大思政课’视域下高职思政课‘三课三融三实’育人路径研究与实践”〈2023JSJG604〉阶段性成果)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乡村治理共同体是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其核心理念是共建、共治、共享。明确韧性治理共同体建设的结构维度,克服韧性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困境,对于提升乡村基层治理能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构建更具韧性的乡村治理共同体》罗兴奇 王惠(作者分别为盐城师范学院历史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盐城地域文化与社会治理研究院研究员;盐城市人民检察院第二检察部主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强调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彰显了体育事业在国家整体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用个人成长经历阐释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强调建设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要鼓励青年一代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塑造强健体魄,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高校作为全民健身体系的重要节点,应在推动青少年体育和全民健身中发挥更大作用,以青少年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增强他们的身体素质和民族自信心,为实现体育强国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创新高校体育工作,为建设体育强国蓄力赋能》葛 彬(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体育部;本文系2023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23SJYB0296〉阶段性成果)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的又一次总动员、总部署。《决定》的许多内容都与青年息息相关,为动员引领广大青年投身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和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寄语新时代青年,强调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展现青春作为、彰显青春风采、贡献青春力量。当前,我们党正团结带领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对江苏而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走在前”“四个新”“4+1”重大任务,都是对江苏现代化建设的把脉定向、科学指引,为广大青年创新创业、成长成才提供了广阔舞台。

——《在投身改革实践中书写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陈晓敏(作者为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械与交通学院党总支书记;本文系2023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关怀理论视域下高校贫困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研究”〈项目号:2023SJSZ0753〉阶段性成果)

智库

在数字经济浪潮汹涌澎湃的今天,数据已成为新的生产要素和基础性战略资源,深刻改变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城市治理方式。如何有效挖掘和利用数据要素的价值,推动城市治理创新,进而优化营商环境,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9月19日,由江苏省社科联主办、南京市社科联承办、南京晓庄学院协办的2024年度江苏省“热点难点问题专家座谈会”南京专场会议举行。江苏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张新科,南京晓庄学院党委书记张策华出席会议并致辞。南京市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南京市社科院院长曹劲松主持会议。

——《激活“乘数效应”,探索城市治理创新的“数字路径”》本报记者 张晓蕊 张政

责编:杨丽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