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地评线】交汇点评︱唯流量的“伪医生”,该治理了

“随着短视频和直播的兴起,越来越多医生开始在线分享医学知识。”医生在线分享医学知识本是一件好事,有助于提升民众的健康素养。然而近日有媒体调查发现,一些变味的“网红医生”却让医疗健康科普走了样,他们“伪装”成医生、进行“伪科普”,带货、卖课博取流量。

伪装的“网红医生”会带来诸多危害。他们冒用医生身份或在“披着”白大褂的情况下进行“伪科普”,可能对普通人的健康造成危害,同时也严重损害了医护群体的形象。比如,一些博主虚构头衔、推销虚假保健品,甚至对老年人进行“洗脑式”推销诈骗,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道德底线,更可能触犯法律。

造成这些乱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一些博主为了追求经济利益,降低底线,“嘴上是科普,背后是生意。”他们通过不当营销、不当演绎等方式发布虚假同质化医疗类内容,以获取高额抽佣。另一方面,平台的监管缺失也为“造假”和“引流”留有空间。平台对于医生身份审核认证标准不一,对科普内容与执业领域是否“专业对口”未做审核,使得一些非本专业医生跨专业、跨科室进行科普,而一些MCN机构也借机“挂羊头卖狗肉”。

为了遏制这些“伪科普”乱象,需要多方都亮出“慧眼”。国家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管,明确规定禁止以介绍健康、养生知识等形式变相发布医疗、药品等广告,并依法对违法行为进行惩处。医疗机构应加强对本单位医务人员及证件的管理,防止在职医生从事违规直播带货工作。平台应落实主体责任,采取技术手段识别和拦截“伪科普”内容,维护健康科普的公益性和严谨性。同时,民众也应提高警惕,尽量关注经平台身份认证的博主或权威媒体核查证实的科普内容,切勿轻易购买伪“医生”推销的保健药品。身体出现不适时,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整治“网红医生”乱象刻不容缓,只有守护好健康科普这片净土,才能让民众真正受益于科学、准确的健康知识。

(胡安静)

责编:严红兰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