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太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发布的博士生引进录取情况备受关注。公示信息显示,其拟引进的10名博士多毕业于菲律宾、泰国等相对不知名高校,甚至有毕业生所学专业为汉语言文学。这一时引发了网友关于东南亚“水博”的讨论。
东南亚高校博士并非不能引进,人为制造“鄙视链”显然不可取,不过,当一所高校引入的博士中,学生毕业院校地区集中、“扎堆”,恐怕就难免让人起疑了。客观而言,很多东南亚高校在入学难度、学制专业、培养水平上都难与国内外传统名校比肩,由于其学制短、门槛低、通过率高等特点,这些学校常被质疑为短平快的“学历工厂”,在这些学校获取硕博士头衔也常被质疑为学历“镀金”。
伴随着中国日益加深的国际化进程和不断攀升的国内高校实力,大众对海外学历逐渐“祛魅”,“方鸿渐”式的人物已很难再浑水摸鱼,但时不时传出的高校批量引进国外“水博”的公示名单,还是勾起了公众关于高校教师队伍“水博”泛滥的担忧。
就程序和规则而言,引进这些博士确实能在短期内帮助高校快速达成部分师资指标,但长期看,批量引入这些博士能否带动学校整体办学水平提高,仍是个未知数。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无论是办学定位还是学科性质,山西太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这类学校有很强的实操性,其师资的选拔、引进,理应更注重实际能力和水平,如果一股脑追求“博士帽”,就有以文凭装点门面之嫌。“捡到篮子就是菜”,很可能既无法收到办学实效,又浪费了人才引进的宝贵资金、资源。
当然,单纯将矛头指向学校未免失之公允。实际上,类似的人才引进早有先例,早前湖南邵阳学院也曾因斥巨资引进23名菲律宾高校博士遭舆论质疑。大费周章地引进水平存疑的博士,其中或有高校“不得不”的苦衷。
当前,国内高校呈现出强校恒强、弱校恒弱的“马太效应”。以预算为代表的教育资源与高校层级、学科评估、开设硕博点、论文发表等因素密切相关,博士师资占比是其中绕不过去的一个坎。此外,提高教师队伍中博士学历的比例,对以后学院升级为大学、申请硕士点、博士点等往往都有帮助。受限于自身实力,这些院校对国内名校博士缺乏足够吸引力,为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倾斜,培养周期较短的海外博士便成为一个替代选项。
高校推进国际化进程无可厚非,但人才引进门槛不容跌破底线。破除“水博”担忧,要树立正确的学术评价观念,摒弃盲目学历崇拜,在选人用人上要注重对人才实际能力、研究成果的考察。另一方面,对高校资源的分配,也有必要适当弱化“博士比例”等的权重,抑制部分高校引进“水博”投机取巧的动机,避免让“含博量”冲淡“含金量”。
(韩宗峰 朱陈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