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当下,宠物已成为很多人生活的一部分,那么校园里的宠物你见过吗?药大神兽黑天鹅、金中河西“萌宠乐园”、南京五中散养孔雀……近年来,江苏的大中小学的校园里的萌宠越来越多,它们和他们有哪些故事?一起来看——

这里的“萌宠乐园”又来了新成员!
和孔雀、山羊、兔子做“同学”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今年4月,南京市金陵中学河西分校“萌宠乐园”正式建成,10余种动物全由同学们投票选出,兼顾观赏性、饲养科学性与学生观察便捷性,打造师生自然共生长的生态场。

“你最希望在萌宠乐园看到哪些小动物?”金中河西面向小学部的同学们展开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蓝孔雀、豚鼠、白山羊、元宝鸡、侏儒兔和折耳兔最受欢迎。为满足孩子们的心愿,也为给全体师生打造一所自然和谐的“生态公园”,学校将小学部综合楼后的空地改造成了动物们的家。木质的小屋、生态循环的喂养系统,舒适、安全又兼具教育价值。



“老师,孔雀的羽毛摸起来是什么感觉?”“老师,为什么小鸡是从蛋里孵出来,而兔子是直接生出来?”为了加深同学们对动物的了解,学校设计了以班级为单位的“轮流负责制”。在每个班级负责一只动物的期间,同学们可以近距离观察、亲自喂食、清洁动物小屋等,在观察生命、贴近生命的同时更加敬畏生命,也进一步提升探究、合作、交流能力,和小动物们一同成长。

此外,“与动物相处”还融入了学校的生命教育、劳动教育、科学、艺术、语文、数学、综合实践等课程。学校用最真实的自然打动学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促进同理心、责任感和慎辨性思维的养成。

作为学校的主人,学生还会参与到环境的改造与优化中去。例如,学生在校内发现各种鸟类,萌生给小鸟造一个“家”的愿望。

不知不觉,河西校园里多了一群“小明星”——绿头鸭。它们每天在福森园、镜澄湖里溜达,胖乎乎的小身子、圆乎乎的小脑袋、收获了不少“粉丝”的喜爱。河西小桥下,游过一群鸭……每当清晨的阳光洒满校园,一群可爱的“萌鸭”就开始了它们的一天。


有时,它们也喜欢和同学们一起排队踏上“上学路”。林荫大道下、教学楼旁……都有萌趣的身影,让人不禁驻足:好有秩序“鸭”!不愧是校园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小同学”。


在生态良好的校园里,师生与小动物们一起体悟生命的变化,探寻生长的奥秘,建立情感的联结,共享幸福。
新街口网红孔雀“早八晚九”外出“溜达”
“南京街头调皮的孔雀又双叒出来遛弯了!”“谁家孔雀走丢了?”3月底,新街口孔雀遛弯的视频引起了网友们的好奇且上了热搜。原来这只孔雀是南京市第五高级中学饲养的。学校对孔雀的翅膀会定期进行修剪,以控制它们的活动范围。但因开春后飞羽长出较快,孔雀不断扩大“巡视”范围,常常飞越围墙,有规律地“早八晚九”外出和返回,所以就有了孔雀在“下班”返回五中校园时穿行于车流中的画面。


据介绍,这两只孔雀还非常聪明,通常会一起出现,每次遛弯有着自己的路线,遛完弯就会自己回到南京第五高级中学。

南京五中在新街口寸土寸金的校园里,开辟出一片园地,饲养了孔雀、鸵鸟、珍珠鸡、家兔、野山鸡等小动物,旨在让同学们在都市中亲近自然,获得心灵的净化与放松的同时,学会珍爱生命。


生态园刚刚放进小动物的那天,同学们兴奋地奔走相告,一群女生在楼上齐声喊道:“五中,我爱你!”于是,五中的学生,每天多了乐趣,也多了牵挂。梅雨季节时,大风大雨说来就来。徐校长带着学生在生态园里搭起临时“避难所”,为小动物们遮风挡雨。雨后的清晨,一位学生刚走到校门口,远远地就向徐校长打招呼,张口问的第一句话是:“昨夜雨那么大,孔雀和小兔子它们没事吧?”



充满着人文底蕴的文化环境,润物无声,能给人的心灵成长带来无穷的力量。南京市第五高级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有30多年的实践基础,是江苏省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校“南京市示范心理健康教育中心”。2019年,学校成功申报成为“江苏省心理教育课程基地”,2022年,南京市德育名师工作室——“杨静平名师工作室”成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自主开发了面向学生的“中学生心理健康与维护”系列课程、面向教师的“长善教育”系列课程、面向家长的“大国母亲”系列课程,和面向社会及特殊家庭的“21天双陪伴”系列课程,为学生的心理健康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学校营造了“心理安全”的舒适校园环境,校园内饲养鸵鸟、孔雀等动物,帮助学生在课余时间亲近自然、放松身心,让学生自由安舒。
在充满生命关怀的学校里,能看到什么?
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首次提出“生命教育”的概念,认为“生命教育是一种以提升学生的精神生命为目的的教育活动”。生命之间可以相互影响、彼此呼唤,激发潜力与活力。在充满生命关怀的学校,究竟能看到什么?
苏州市盲聋学校2022年9月起成立的“萌宠乐园”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小动物,弥补认知不足。第一次接触小动物们的同学们兴奋极了,有视力障碍、听力障碍的同学们在老师们的悉心引导下,摸着可爱的小兔子,喂着憨态可掬的小香猪、活泼灵巧的鸭子和大鹅;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他们,第一次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魅力,不自觉洋溢出了幸福的笑脸。
摸一摸,闻一闻,原来这就是郁郁葱葱蓬勃生长的活力;走一走,动一动,原来这就是坦坦荡荡从从容容的宁静。以爱育人、静待花开,这些学生在更广阔的生活与大自然中汲取营养与力量,获得了自信;在喂养动物的过程中也促进多感官协同、丰富知识素养,提高了认知判断能力,并获得生动的情感体验。
在苏州市沧浪中学校的校园里发生了一场生命之间的双向奔赴。2021年的雨天,校园里来了一个“不速之客”,瘦骨嶙峋、无家可归,门卫师傅的猫粮给它带来了温暖。慢慢的,学校的年轻老师们知道了它的存在,经常给它喂猫粮,并唤它为“小梨花”,小梨花也成为了这个校园里最重要的存在。2022年,小梨花有了自己的“家”,但它的宝宝患上了猫瘟,沧浪的年轻老师们众筹送猫宝宝去治疗,并带小梨花去绝育。在沧浪的老师们精心照料之下,小梨花从一开始的“生人勿近”到“打开心扉”,卖萌、撒娇……小梨花在老师们的面前“出镜率”增加了,它每天早上陪保安叔叔一起站岗,下午与保安叔叔一起穿梭在校园的每个角落守护每一位沧浪学子。学生们课后也经常来摸摸小梨花,同学们都说,看看小梨花心情得到了放松,特别开心。
“快看,是孔雀!”2020年9月1日,苏州大学第二实验学校迎来了两名特殊的“同学”,陈国安校长向学校捐献了两只绿孔雀:平平和安安。

孔雀入住校园后,劳动老师朱明红组建“童心彩羽”护翼队,成为了它们的饲养员,在朱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探究学习孔雀的习性和饲喂方式,照顾平平和安安的“饮食起居”。

经过自然繁殖,2021年深秋,学校迎来了2只“小孔雀”。随着天气逐渐寒冷,孙嘉骏老师主动承担起雏雀喂养工作,新手“养雀人”孙老师向各方专业人士请教,每天为小家伙们精心调配混合饲料,保证它们的食物干净、有营养。在孙老师的呵护下,小孔雀顺利度过寒冬。

随着孔雀的入驻,学校陆陆续续来了许多“新朋友”,许许多多可爱的动物组成学校如今的“萌宠园”。纯洁美好的皖西大灰鹅、呆萌可爱的长毛垂耳兔、活泼粘人的山羊、身姿挺拔的雄鸡……这些小动物都是大自然散落人间的“精灵”,新叶中穿梭、屋檐下躲雨,偶然的一次对视,就能让同学们收获温暖,得到治愈。




为了寓教于乐、劳动育人,让学生体验劳动过程,收获劳动成果,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苏州市第六中学校在校园一隅开辟了芦丁鸡饲养基地。

课余时间,同学们兴高采烈地来到鸡舍前,和芦丁鸡来一次亲密的接触:给芦丁鸡添一把饲料、加一盆清水,看着这赏心悦目的小小精灵啄食饮水,上课时紧绷着的神经一下子得到了舒缓,学习的压力一下子得到了释放。王雷同学说:“这学期,我成为了‘芦丁鸡饲养员’,每天我要给小鸡喂食、打扫鸡舍、换水等一系列工作。其中最难的便是打扫鸡舍,我需要将小鸡从脏鸡舍转移到干净的鸡舍再打扫。一开始,我常常会让鸡从笼中跑出来,经历一番波折才能抓回去;再到后来,随着越来越熟练,我可以又快又准地抓住小鸡。饲养芦丁鸡不仅丰富了我课余生活,增长了社会实践能力,还在我学习压力大时,为我提供了放松的地方。”
苏州市觅渡中学校在校园一处搭建起了一个特别的小房子。这个小房子用来做什么的?原来,学校迎来了一群可可爱爱的小松鼠。它们有的活泼,有的拘谨,时不时探出头来,与大家打个招呼。风一样的它们,穿梭在各个窝舍之间寻觅食物,引来师生们驻足观察。

小松鼠们给每天忙碌学习的学生带来了新的欢喜,也让校园多了处放松身心的地方。学校生物组的三位老师和负有爱心、责任心的同学们组成了一支庞大的饲养团,照顾起了小松鼠们的生活起居。
为了创设学生与小动物亲密接触的机会,苏州市吴中区华中师范大学苏州湾实验小学从当地牧场购置了一只山羊,校园因为他们有了更多生机与活力。在学生们的精心照顾下,新的生命诞生了,课余时间,同学们以班级为单位,自带小动物口粮,轮流按星期喂养,小羊宝宝也在这里有了好多朋友。陪伴小羊宝宝成长的,还有同学们精心照料的小鸭子、摇着尾巴的小黄狗、扇动翅膀的大鹅、蹦蹦跳跳的小兔子……
【记者手记】
一所让学生和老师们“心向往之”的学校,应让校园的每一面墙会“说话”,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会“思考”,校园的每一个空间会“奔跑”。当生命教育走向学生生活,当生命教育与劳育、美育、德育、智育、体育融合,当生命教育引导学生关心社会,生命的发展无限更无畏。一所充满生命关怀的学校,一定会让学生、老师的人格更温润、心灵更饱满、生命更丰盈。
要有所热爱,才能激发内在生命力。当我们热爱生命时,我们的生命审美走向多元,我们的生命素养引向丰厚。潜移默化中,我们加深了对生命的珍视和感激,完成了心灵的净化和升华,逐渐建立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长为更好的自己。天气变幻无常、道路坎坷意外,但感谢生命、珍惜时间、完善自我,让我们收获喜悦、赢得掌声。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葛灵丹
部分图片、视频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