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静 杨烨 (南京中医药大学)
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在科技自立自强上走在前”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江苏的重大使命,推动江苏中医药科技自立自强走在前,是享有“高等中医教育摇篮”美誉的南京中医药大学的时代使命。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南京中医药大学牢牢把握内外部发展形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在科技发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开展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系列变革性实践,奋力答好“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这一新时代命题,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贡献中医药科技力量。
锚定航向,绘就蓝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强调“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中医药大学是中医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学校第四次党代会高瞻远瞩、立足校情,提出新增“创新驱动”为发展战略,作出统筹推进“五大牵引性工程”“四大攻坚类行动”战略部署,明确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目标任务。
深化改革,突破创新
(一)强化有组织科研,融入国家战略科技体系“展作为”
学校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附属康缘药业聚焦中药品质与质量控制、经典名方与新药创制研究、中药制剂关键技术创新及智能制造等领域开展协同攻关,首创以功效成分为核心的生产全过程质量控制体系,解决了中成药质量“控什么、控多少、怎么控”的关键科学难题,获批中药制药过程控制与智能制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组建了一支由肖伟院士领衔的多学科交叉创新团队。2023年以来,全国重点实验室高标准建设、高水平运行,围绕中医临床治疗优势病种,建立了“名医验方—基础研究—新药研发—现代中药应用开发”的创新药物研发模式;围绕中药关键核心技术,构建了覆盖中药产业链的“药材供给—饮片质量—智能制药”关键技术体系,中药饮片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及智能化饮片设备的研发在行业内形成良好示范;中成药智能制造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建成我国第一个中药数字化智能制造工厂,有力支撑了江苏中医药行业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二)强化重大重点培育,中医药原始创新迈上“新台阶”
学校聚焦特色优势领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的要求,以“项目培育”为发动机,建立“九大工程”培育体系,实施“揭榜挂帅”重大专项、服务国家战略专项等培育项目,大力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增强中医药原始创新能力,用现代科学技术“讲清楚”中医药科学内涵,“说明白”中医药疗效作用机制,推动基础研究领域“从0到1”的重大突破。
重大项目承接能力持续增强。五年来,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700余项,连续五年超过百项,位居全国中医药院校前列。获批国家重大重点、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等一批国家级科研项目立项,立项数和经费均位居全国中医药院校前列。
基础研究能力显著提升。以第一作者单位或通讯单位在Nature、Science、Lancet、JAMA、PANS等高影响力期刊发表论文600余篇。以第一完成单位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Nature)上发表的研究,首次实现了线粒体原位膜蛋白的高分辨结构解析,可为揭示补气中药的科学内涵提供新思路新方法。以第一作者单位在全球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Lancet)发表的2项研究,系列报道了全球首个获得成功的肝癌辅助治疗的大型III期临床研究。
(三)强化社会服务,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显担当”
充分发挥中医药学科特色优势,推动中医药产业转型升级,服务健康中国建设,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中医药产业提质增效赋能绿色发展。针对我国中药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及对生态环境压力大等重大问题,首创了中药非药用部位多层次利用、固体废弃物转化型利用、液体废弃物精细化利用等循环利用策略与模式。制定了50余项中药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技术标准,形成了40余个再生资源性产品,并在全国10余省的药材生产及加工企业推广应用,引领了我国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的提质增效与绿色发展。相关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项。
中医药赋能乡村振兴。“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循环利用适宜技术体系”在陕、甘、宁西北三省扶贫重点地区推广,促进了特色中药资源富民产业培育及区域经济发展。附属江苏省中医院积极承担国家对口支援,与贵州当地企业共同建立“贵州同德药业”,开辟道地药材种植基地20万亩,构建道地种植、规范炮制、科学配伍,全流程管理体系。
(四)强化科研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中国药”研制跑出“加速度”
作为江苏唯一医药院校职务科技成果赋权试点单位,突破政策壁垒,逐步构建完善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政策制度体系,获江苏省技术转移联盟技术转移工作创新奖。与省内数十余家医院、头部药企,建校院转化合作桥梁,打通医院制剂研发、临床评价、大数据挖掘及技术转化等环节,促进精准对接。聚焦经典名方与名医经验方转化应用,积极研制适合中国人生命基因传承和身体素质特点的“中国药”,潜阳育阴颗粒、黄葵敛肠灌汤液等一批成果实现转化,金额达5000余万元。研制的AC591颗粒获1.1类新药临床试验批件,为全球首个针对化疗诱发的外周神经毒性获批临床的复方中药。通过高质量循证证据,明确临床优势,形成中西医诊治专家共识,建立的创新中药研究模式被Faculty of 1000推荐为中药研究的“金标准”,并成功实现转化。
(五)强化改革促发展,推动中医药学术评价改革成为科技创新“强引擎”
用好改革“关键一招”,遵照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发展要求,以产生一流学术成果和培养一流人才为目标,坚持“破五唯”与“立新标”并举,建立以成果质量及价值导向为主的分类分层评价机制。强化“竞争分级”,国家青年基金配套等资助项目实行“赛马”制,打破“大锅饭”,评价等级为A、B的项目,予以一定比例的配套经费支持,激发各类人才科技创新活力。
殷殷期待,一以贯之
2010年6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孔子学院授牌仪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谆谆嘱托、言犹在耳,走在奋力创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一流中医药大学新征程上的南京中医药大学将坚决扛起在国家中医药科技创新格局中勇担第一方阵的使命,加快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的步伐,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贡献中医药科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