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佳节开启,各地纷纷呈上丰盛的文旅盛宴。
例如,北京在八达岭长城景区推出“晨长城”体验活动,游客能够登上八达岭长城,迎接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领略壮美的长城日出景致;武汉在长江两岸的楼宇、建筑上展播长江灯光秀国庆及当地视频特辑;南昌则举办国庆烟花晚会,展现一江两岸的崭新画卷……可以看出,即便是旅游文化资源极为丰富的城市,也并不满足于“啃老本”,而是动足脑筋深挖“可能的潜力”。
为一座博物馆奔赴一座城,为一场演出奔赴一座城,为一顿美食奔赴一座城……当城市“走红”后,提升的不仅仅是知名度与影响力,火热的文旅产业也在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那么,“走红”的奥秘究竟是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不妨在那些成功“出圈”的城市中探寻共性:从淄博的“烧烤风味”到哈尔滨的“冰雪天地”,再到天水的“热辣火爆”,吸引人们不远千里前往的,或许并不只是美食与美景,而是与之伴随的一座城市可触摸、可感知的温度,有人也将其归纳于“烟火气”“人情味”。
我们常言,在城市建设中,不但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种种迹象表明,以城市的温暖来增强人们内心的认同感、归属感与幸福感,实现近者悦、远者来,已经成为不少聪明城市选择的长久之策。某种意义上,包括旅行团、背包客、自驾游、Citywalk爱好者等各种形态在内的旅游者也是检查组、考察组、巡视组,在他们眼中,平凡人间的众生相,也是了解一座城市温度最为真实的触角。譬如,外地人搭乘地铁公交是否方便?给老人让座是不是已习惯成自然?大街小巷是否干净整洁?买杯咖啡吃个零食能否在街角落就可以?城市街头行色匆匆的年轻人多不多?小商小贩多不多?老人怡然自得跳广场舞多不多?孩子们脸上的笑容和笑声多不多?等等。当城市从细节入手,将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大上”数字都通过这些“眼见为实”让人充分感受到,温暖之意自然会在人与人之间涌动,城市的温度也就出来了。
城市的温度,离不了文明的滋养、文化的熏陶。譬如,近年来许多外地游客初来南京时,总会发出感叹:“真不愧是博爱之都。”的确,从地铁站的导航贴纸,到公交上的盲文把手,再到景区里特设的无障碍花园,城市文明所带来的温度蕴含在生活的点点滴滴里。譬如,一句“装得下公文包也容得下背篓”,让重庆的“人情味”被不少网友夸赞并送上热搜。再譬如,扬州主动推倒机关大院“院墙”,自2019年起,连续6年在假期向游客开放政府食堂,这一开门纳客之举也成为当地最亮眼的“文旅IP”之一。
让城市“出圈”有魅力,需要文化创意赋能,更需要用诸多“实打实”来创造城市的温度。如此,则不光游客会纷至沓来,城市的每一个人都是幸福的。这样的幸福感,会让城市在每一个老百姓心中“走红”“出圈”。
(陈珺璐)
图片 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