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庆假期,云南哀牢山出圈爆火,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车流拥堵和“人从众”,这一向被视为人类“禁区”的神秘之地竟硬生生变成了热门“景区”。
事情的起因是一名视频博主独自进入哀牢山收集材料的视频在网络走红,镜头下的哀牢山笼罩在一片神秘之中,氛围感拉满,景观之震撼更是令人叹为观止。无数网友通过社交平台窥见了哀牢山原始之美的“冰山一角”,对这片区域产生了强烈的探索欲,进而“说走就走”。
哀牢山有现实版“云南虫谷”之称,地理环境复杂,气候多变,同时存在着大地磁场强度异常的现象,导致指南针失灵,增加了迷路的风险,且时有野生动物出没,贸然前往易遭遇攻击。所以目前除了少部分有限开发之地外,哀牢山绝大多数区域仍被列为“禁区”。
人与人相处,贵在彼此尊重,人类与自然相处,这份尊重更是至关重要。部分游客好奇、跟风的背后其实是对大自然缺乏基本的敬畏之心。在打卡潮流、反向旅游等语境下,人们常常主打一个“我来过,我见过”,再难得一见的景观似乎最后的落脚点就是朋友圈的一张图,但我们“向外”探索自然不断寻求更多美景和惊喜时,也应当“向内”自我修身,增强文明意识,尊重规则、敬畏自然。
另一方面,在外旅行增强安全意识也同等重要。2021年,曾有四名地质调查人员在哀牢山失踪遇难。这一悲剧至今仍历历在目,它深刻揭示了自然环境的严酷无情,大自然神秘莫测、瞬息万变,它不总是“和颜悦色”,很多时候会展现出人类不曾见过的凶险一面,即使是专业人员也不能做到百分百地保证安全,更何况野外生存知识欠缺的普通人。探秘不等于冒险,无论身在何处,不管处理何事,安全始终是第一位的。每个人都要对自己负责,对家人负责,甚至对社会负责,多一些理性克制,少一些盲目跟风。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哀牢山所引发的全网关注,也反映出大家对类似地方的确有很强的探索、体验需求,并且在“全民旅游”时代已至的当下,人们已经厌倦“人云亦云”式的旅游,而是更加追求小众化、差异化。这也给包括哀牢山在内的“小众”或者潜在旅游点不少启示,如何在确保安全并平衡好自然环境保护的前提下,适度推出更多差异化、个性化的旅游线路,满足大众需求、拓宽旅游市场。
人人心中或许都有一座“哀牢山”,因为不断探索未知是人类的天性,但只有谨慎地对待自然界的神秘与未知,我们才能更好地享受大自然的美好并与其和谐长久地相处。
(黄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