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人民安全的守护者,公安民警要经常与老百姓打交道。在街头巷尾,大家经常能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为民排忧解难。
但你知道新中国第一代人民公安是什么样的吗?近日,江苏警方公布了一张七十年前的老照片,照片的主人公就是第一代人民公安,他的警龄是从1949年开始计算的。

照片中这位身穿戎装、浓眉大眼的小战士叫蒋梅善,1924年11月出生的他,17岁从军,20岁入党,从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烽火硝烟中走来,经历了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时刻。他是连云港公安事业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在他98年的人生里,充满着传奇色彩,写满了英雄故事。
1942年,17岁的蒋梅善参加了革命。部队的领导评价他“年龄不大、胆识不小”。那时,日军正在莒南、赣榆等地疯狂扫荡。蒋梅善带着爆炸队在莒南茅河道口大桥下一口气埋了七窝地雷,一下就炸死了七八个鬼子。这是蒋梅善第一次以地雷为作战武器。从那以后,他带领民兵出生入死打鬼子、炸碉堡,参加了孟良崮战役和淮海战役,凭借一手精湛的地雷技术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敌人闻风丧胆的“爆炸英雄”。
革命大熔炉里的淬炼,让蒋梅善更加坚定了对中国共产党的向往和追寻。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他仍一笔一画亲手书写了入党申请书,内容简短朴素,却表达了他真诚的愿望和毫不动摇的信念。1944年8月,蒋梅善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当面对党旗宣誓的那一刻,他热血澎湃、誓言铿锵。他说:“我一直秉承着一颗初心,党让我去哪,我就去哪,无论去哪,我都要努力做出成绩。”
1948年11月7日,在当时赣榆县西跳门外的粮仓前人头攒动,吵闹声震天,混乱至极。这一天,正是淮海战役打响后的第二天,战区治安陷入混乱,百姓流离失所,粮食物资极度紧缺。2000多名老百姓受残留的敌特分子煽动,纷纷涌到粮仓哄抢粮食。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在混乱中被踩死,哭喊声、尖叫声、呼救声此起彼伏。看到这阵势,一位排长急了眼,架起机枪就要朝天鸣枪警告。24岁的蒋梅善赶紧上前喝止,“不能鸣枪,伤到百姓要酿成大祸的!”他果断爬上墙头高喊道:“不要再抢了,粮食都分给大家!”百姓们一听马上安静下来,现场很快就被稳住,避免了更大事故的发生。事后,蒋梅善说:“我自幼双亲离世,是吃百家饭长大的,父老乡亲就是我的家人啊!”
1949年3月,蒋梅善任新海连市公安局公安大队副大队长,正式加入人民公安队伍。解放初期的新海连,治安形势复杂,敌特活动猖獗。同年4月,土匪大肆剪割电线,严重影响了全市的生产生活。百姓刚刚过上安稳日子,怎能让土匪的破坏行为动摇了百姓对新中国的信心?于是,蒋梅善带着20名便衣进驻云台山化装侦察,很快发现一个小饭店经常有可疑人员聚集,于是他们天天在饭店附近守候。为了能随时展开抓捕,两个月的时间,蒋梅善睡觉都没敢脱衣服,身上长满了虱子,但他没叫过一声苦,最终成功抓获土匪、侦破案件。

新中国成立以后,作为第一代人民公安,蒋梅善和战友们一如既往,摸爬滚打在侦查破案、维护稳定的第一线。虽然那时的工作条件十分简陋,生活也很艰苦,加班熬夜更是家常便饭,但他干得热火朝天,每每破获大案要案,一种荣誉感和自豪感就油然而生。
离休后,蒋梅善目睹了连云港公安翻天覆地的变化,每每提起之前的从警岁月,蒋梅善都无比兴奋。他说:“能干公安,为百姓和社会做实事,我感到无比光荣。”
通讯员 苏宫新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胡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