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新安旅行团”是由我们党所组织与领导的少年儿童革命文艺团体,于1935 年成立江苏淮安河下镇私立新安小学,至1952年结束。在这17年里,团员们历经了中国革命史上最为艰苦的战斗岁月,足迹遍布全国22个省、市,行程达五万余里,为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胜利奉献了青春力量。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给淮安市新安小学少先队员回信,鼓励他们结合自身成长实际学好党史,以英雄模范人物为榜样,从小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刻苦学习,树立理想,砥砺品格,增长本领,努力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让我们一起重走“新旅”路,追寻红色足迹,共同见证那段光辉岁月,传承和弘扬红色精神。
南京市秦淮区白下路,坐落着南京市第三中学。走进校园,一座刻有“实”字的雕塑静静伫立在教学楼前,甚是醒目。在“实”字的上方镌刻着“南京安徽公学”几个大字。“这个‘实’字是过去‘南京安徽公学’的校训,也是今天我们的校训。老师们说,定下这个‘实’字校训的人,叫作陶行知。”南京市第三中学初三(15)班学生葛涵菲这样娓娓道来。
南京市第三中学,其前身创办于1902年,当时叫“安徽旅宁公学”,1917年,陶行知从美国回到国内,为践行自己的教育理念,南北奔波。1923年,因在旅宁安徽籍人士中享有较高声誉,陶行知被推选为安徽旅宁公学校长,后来这所学校改名为“南京安徽公学”,这也是陶行知第一次正式担任校长。值得一提的是,1929年,陶行知在淮安创办了“新安小学”,也就是“新安旅行团”的母校。
“我们的学校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80多年前有一群跟我差不多大的学生在这里短暂生活过。”葛涵菲说。1935年10月,新安旅行团从淮安出发,经镇江到南京,并在这里停留了近三个月的时间。
在这期间,他们的落脚点和根据地就是今天南京第三中学这个位置。之所以在这里落脚,也正是得益于陶行知的帮助。“新安旅行团来到南京后,作为新安小学创办人的陶行知就安排团员们住进了南京安徽公学。秉承‘实验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思想的新安旅行团团员来到南京后通过各种形式宣传抗日,唤醒民众。”南京市第三中学教务处主任万艳介绍。

万艳进一步介绍:“校训雕塑上的‘实’字,意思是‘德性宜笃实、知识宜富实、身体宜健实’,这是陶行知先生来到安徽公学后首次尝试教改的思想精要。一个‘实’字,既是陶行知先生教育理念的真实写照,也是他与南京安徽公学师生共勉的真实写照。在这里,与南京安徽公学学生师出同门的新安旅行团团员们以‘实’际行动开展抗日宣传,成就了一段‘实’在佳话。”
穿过教学楼,不远的地方是“行知馆”,从“行知”两个字不难看出,这里也和陶行知有关系。欢快的下课铃响起,同学们或奔向操场,或徜徉在教学楼的长廊下,“行知馆”静静地“望着”如今眼前这群无邪的孩子们。“行知馆”是南京安徽公学留下来的唯一历史建筑。现在,“行知馆”作为南京市第三中学的校史馆继续发挥传承行知思想、传递教育价值的作用,这个“实”字校训也成了这里一届届学生牢记在心中的信仰。
“将‘行知馆’内的照片和实物资料形成8个板块的解说词,带领我们的学生一幅一幅地去了解,一幅一幅地去演说。”南京市第三中学副校长苏涛介绍,南京市第三中学基于行知精神开设了系列课程,其中有一门叫做“陶子讲解员的长成之路”的校本课程,上学期由语文老师任教,下学期由英语老师任教。对“行知馆”部分内容做中英文的讲解探索,目的是培养学生在学校里更多地了解陶行知先生所留下来的“实”字校训和他的教育思想,让学生和老师对陶行知先生的思想有更深入的了解。
“无论是我们学校还是新安小学,都秉承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在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闪光点叫做平民教育,平民教育指的是每一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万艳说,“在‘行知馆’里,有一幅‘小先生’的照片,照片上一个留着长辫子,戴着瓜皮帽的小孩子,站在一块墓碑前,他正在教授墓碑上的字,而他的学生或者听众其实是一些放牛的、放羊的,比他大或者比他小的孩子。随处即是课堂,随手就可以教学,新安旅行团的‘小好汉’们也一直在践行这种思想。今天,我们的学生也可以随时随地充当起‘小先生’的角色,连接起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
眼下,“行知馆”正在进行修缮。在馆内预留了“小先生”讲堂,南京市第三中学党委书记唐红介绍,“这也是希望南京三中的学子们能够作为一个个‘小先生’,把他们在这里的所学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
策划:潘青松 王高峰
文字:胡安静 葛灵丹
视频:曹阳
美编:朱丹清
包装:王子杰 郑诚
指导单位:江苏省委网信办
支持单位:淮安市委网信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