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吉林森工集团泉阳泉饮品有限公司发布《关于要求任守志等四名同志限期返回公司上班的通告》,称公司有4人擅自离岗。其中一名员工离岗时间为2008年,至今长达16年。公司以各种方式与离岗员工联系未果,只能以登报形式喊话“回来上班”。
“寻人启事”一经发布,就把不少人“雷”得外焦里嫩:一、居然有员工脱岗、失联长达16年而未被开除、清理;二、脱岗10多年后,还能“限期返回公司上班”“可以安排岗位”;三、“召回仪式”如此隆重,专门通过报纸“晓谕”天下,实在牌面十足、风头无两。
不得不说,在“00后整顿职场”成为谈资的今天,这样“厚道”的单位在舆论场上不多见。身处这样的单位,恐怕任谁一有“整顿”的念头,都会随即心生罪恶感。在擅自离岗、十几年单位都联系不上的职场“老油条”面前,那群将“下班后拒接电话”“到点拎包就走”“拒绝向领导敬酒”当成自己“整顿职场”成效的“00后”,不免要羞愧低头了——看上去如此“图样”。不知道,正“卷”在职场的年轻人会不会感叹一句:怪不得我“负重前行”,原来有人替我“岁月静好”。
当然,关于“吃空饷”,随后企业辩称离岗员工为“零工资状态”,话里话外是在否认“吃空饷”一说。不过,“零工资”≠“零待遇”。如果真像部分网友推测的那样,在人员不能正常出勤后,企业依旧为离岗员工缴纳保险,即便工资停发,那“吃空饷”的指责也是有依据的,因为社保也是福利待遇,也要付出经营成本。
尽管近年来,各地各部门均对“吃空饷”开展整治,但这一问题仍未能在企事业单位中绝迹。在某些单位,有的员工借借调、病休等名义常年不来上班,但工资、补贴照发,社保照缴;有的单位员工超过一定年龄后,未到退休年龄即可“内退”,可谓关怀备至;不少单位甚至以“历史遗留问题”“对特殊员工关怀照顾”等为由,对长期缺勤矿工干部放任放纵,使得少数人“躺赚”。这些现象,很可能加剧单位负担,严重的甚至造成机构臃肿、“拖垮”经营。
退一步讲,即便企业没有为脱岗员工付出任何经济成本,这部分人也可能影响企业对新员工的吸纳。“在职不在岗”易在无形中“吃”掉更多潜在就业岗位。在毕业生就业难度增加的今天,这种现象恐怕会加剧就业不平等的怨念。
国务院国资委此前明确表示,到2025年国有企业必须普遍推行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制度。有分析认为,此举旨在通过裁汰冗员,进一步降本增效,激发国有企业活力,提高国有企业竞争力。“末等”的要“调整”,“不胜任”的要“退出”,那在职而“不在岗”情节更甚,当然更应该大力度清理。
好在,这次企业登报喊话后,终于有人姗姗来迟——“计划下周一上班”。这让人好奇,这些“出走半生”的人归来之后,缺勤缺岗的损失谁来弥补?失职失责的过错谁来担?不会一句“历史遗留问题”就把责任和损失分摊、分解给全社会吧?
(韩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