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古称“阳羡”“荆溪”,是坐落于太湖之滨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7000多年的制陶史和2000多年的建县史。宜兴既承荆楚古风又兼吴越风范,更享有“院士之乡”“教授之乡”“书画之乡”的美誉。

近日,由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江苏省文物局、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主办的2024“博物知旅”融媒体采风行“博物知旅”融媒体采风团来到宜兴市博物馆,探秘珍贵文物,触摸历史温度,感受这座名城厚重的地方历史文化。
宜兴市博物馆现为国家一级博物馆,于2017年1月建成正式对外开放。全馆共有9个独立展厅,包括通史馆、现代名人馆、风土馆、尹瘦石收藏馆、钱松喦·钱紫筠艺术馆、吴冠南藏品·作品陈列馆等。

作为宜兴地区唯一一座全面反映地方历史文化的综合性博物馆,宜兴市博物馆藏品序列体系完整、主旨明确、器类丰富,截至去年年底,该馆登记在册的藏品共有35811件/套,其中珍贵文物153件,包括一级文物18件、二级文物71件、三级文物64件。藏品中,以陶瓷、铜镜、法藏寺出土佛教窖藏文物为亮点,全面展现了宜兴历史厚重、人杰地灵、崇文厚德的地方特色。
“能将一座大牌坊搬进博物馆进行展览,在全国大大小小的博物馆里是罕见的!”走进宜兴市博物馆,讲解员的介绍让参观者的目光聚焦在大堂内的一座巨大的汉白玉牌坊之上。这座明代“会元状元坊”是为旌表明末内阁首辅周延儒而建。其造型非常奇特,为独特的三间六柱九楼坊,在江浙地区较为罕见。牌坊的额枋部分,镌刻着“万历癸丑科会试第一名周延儒”等字样,记录了这个名臣在科举考场上的“赫赫战绩”。

据介绍,“会元状元坊”在宜兴民间有“相国牌坊”的称呼,曾是宜兴古城的标志性建筑。2013年,宜兴文物部门对该牌坊进行修复,彰显宜兴人杰地灵、崇文厚德的地方特色。

在全国327家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宜兴市博物馆是不多见的县级博物馆之一。别看它“小”,却“大”有看头。在通史馆,观众可以欣赏各个历史时期的奇珍异宝: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玉琮,通体呈圆柱形,器形规整、雕琢细致;唐代海兽葡萄镜纹饰错落有序,瑞兽珍禽与葡萄枝蔓相互映衬;宋代漆盒如黑玉般温润,对称十六瓣形尽显典雅大方;明代犀牛角杯表面深琥珀色,包浆润泽,梅花纹饰细腻繁密;新四军苏浙军区政治部通告,是我党我军战争年代重视保护文化古迹的有力佐证……诸多文物或汇聚匠人智慧技艺,或凝结文人审美情趣,或极具历史文化价值,宛若璀璨群星。

如何让博物馆“常看常新”,让观众每次来到博物馆都有不同的收获,宜兴市博物馆一直在不懈探索。馆长郝殿峰介绍,该馆近年来相继与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等合作,举办“紫泥清韵·皇家品位——故宫博物院珍藏宜兴紫砂回乡展”“巧艺夺天工——《红楼梦》中的百工技艺文化展”“山南水北 璀璨秦中——陕西周秦汉唐文物精品展”等展览。今年5月,宜兴市博物馆风土馆开展提升改造工作,用老街场景还原本地特色风土人情,通过动态视频等方式对周铁风筝、宜兴刻纸、烫画等非遗技艺进行活态展示。

宜兴是北宋大文豪苏轼买田置宅,准备安度晚年的梦想之地,他曾写下“买田阳羡吾将老,从来只为溪山好”的诗句,可知他对宜兴的喜爱。今年6月,宜兴市博物馆推出“殆是前缘——苏东坡真迹《阳羡帖》宜兴特展”。展览以旅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苏轼《阳羡帖》为核心,以宜兴现存苏轼题词及相关碑拓、古籍、书画等共计34件展品进行辅助展示,讲述苏轼与宜兴的不解情缘,打造宜兴东坡文化IP,备受观众好评。

“荆溪文脉依旧,阳羡古风犹在”。宜兴有“院士第一县”的美誉,历史上这里出现过4位状元、10位宰相、548名进士;新中国成立后,有32位两院院士、120多位大学校长、10000余位教授、副教授从宜兴走出,包括中国现代心理学主要奠基人之一的潘菽,中国近代力学和理论物理奠基人之一的周培源,中国理论化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唐敖庆,中国电化学研究的重要奠基人吴浩青等杰出人物。

目前,宜兴市博物馆正在举办“钟秀阳羡 无双国士——宜兴籍两院院士史料展”,通过书信手札、科研成果、学习生活用品以及影像资料等200余件珍贵展品,全面展示32位宜兴籍两院院士的杰出贡献和科学家精神。国庆期间,5.6万人次前来观展,学习传承院士们热爱祖国、忠贞不渝的高尚情操,热爱家乡、矢志不移的坚定信念和热爱家乡、执着奉献的人生态度。
郝殿峰告诉记者,今年以来,宜兴市博物馆接待人次接近80万,已超过去年的接待总人次。“评选上国家一级博物馆,对我们来说是寻找差距、补足短板的过程,未来我们将继续提升队伍建设、强化学术水平,发出自己的声音,讲好宜兴的故事,让陶都文化走向全国乃至世界。”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于锋
张冬青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