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地评线】姿正腔媛|“网红城市”消失?或将浮现旅游市场“新风向”

“都挺热、无爆款”,大概可以描述今年国庆以来旅游市场的冷暖。综合多方统计数据,一些曾经火爆的网红城市热度下降,网红城市一夜爆火的概率也在降低。虽然山西隰县、云南哀牢山等地也频上热搜,但似乎没人用“网红”来描述它们。

网红经济的本质是流量经济,而流量本身是有波峰波谷的。过去几年,随着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的普及,网红城市成为旅游市场周期性的热门话题。每隔一阵子,都有网红城市横空出世,然后在社交媒体形成现象级传播,吸引游客蜂拥而至。某种程度上,随着网红城市的数量越来越多,无论是“网红城市”这个词,还是“网红城市”本身,都给人们带来一定的审美疲劳,网红城市的存在感也开始逐渐减弱。

在业内人士看来,此前网红城市“层出不穷”的背后,也凸显了当前国内很多城市的焦虑情绪。一方面,面对庞大的旅游市场,城市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每个城市都希望能够抓住机会,通过打造独特的品牌形象吸引游客。这种压力促使一些城市采取各种手段来提升自己的知名度,其中包括打造网红热点。另一方面,这种焦虑也导致了一些城市在没有充分考虑自身特点和长远发展目标的情况下,盲目跟随潮流,试图通过模仿其他成功的案例来实现“超车”。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意识到,网红城市的生命周期一般都很短,退潮方知谁在“裸泳”。从这个角度而言,网红城市的“消失”,也表明一些城市从追求表面繁荣的“野蛮追逐”转向更加注重内在质量和长远规划的“理性反思”,这无疑是一桩好事。

网红城市的变迁历程,背后也蕴藏着消费观念的变迁。随着旅游市场的成熟,消费者的偏好也在发生变化。人们开始更注重旅行的质量而非数量,追求更加个性化、独特性的体验。一些能够提供更深层次文化体验的目的地,比如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古城或是自然风光秀丽的地方,成为旅行者心目中的“宝藏小城”;一些非传统的旅游形式,如县城游、乡村游、文化游和红色旅游等,开始受到关注。这样的转变,使得一些原本依赖于“打卡式”旅游的网红城市受到影响,“网红”标签的吸引力也日渐式微。这并非说明网红城市失去了价值,而是游客的选择变得日趋多样化和更加理性。

“网红城市”价值犹在,但已悄然更换了赛道。淄博、哈尔滨等曾经因“网红效应”迅速崛起的城市,尽管热度有所减弱,没有再次形成显著的瞬时性的“潮流冲击”,但在“网红”名号倒逼下,仍然在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努力。这也恰恰说明,真正能够让一个城市火热出圈并长盛不衰的,恰恰是其无可替代的内蕴价值和个性魅力。但这种内蕴价值的发掘和呈现并非一朝一夕的过程,它需要城市管理者和相关部门在规划、宣传、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层面和细节中日拱一卒、锲而不舍的夯基垒石。

“昙花一现”抓不住,“细水长流”才是真。网红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文旅市场正在展现“百花齐放”的蓬勃模样,重要的是文旅样态正朝着更加成熟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消费者的需求也在向更高层次演进。在这条充满变化的道路上,更多城市已经嗅到超越“网红模式”的核心密码。当然,这也是“网红城市”带给我们的宝贵启示。

(陈立民)

责编:魏晓敏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