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霜降”的霜从哪“降”?露和霜又有什么区别?

10月23日是今年的霜降节气。有人会问,“霜降”的霜从哪里“降”?是像雨和雪一样从天上降下来吗?二十四节气中,霜降与白露、寒露等都反映了气温下降带来的变化,露和霜又有什么区别?

其实,无论是露还是霜,“皆由地发,非从天降”。在天气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地表散热迅速,导致近地面的空气温度下降到露点温度(即空气中水分达到饱和时的温度)以下,空气中多余的水分便会由气态转化为液态,凝结成小水珠附着在草叶、树叶等物体表面,这些小水珠就是露。相较于露,霜的形成条件更为苛刻。夜晚来临,当地面温度由0摄氏度以上降至0摄氏度以下时,空气中的水分会在地面或近地面物体上直接凝华成固态的白色冰晶,这些白色冰晶就是霜。霜的出现往往意味着天气更加寒冷。

从气象上看,露和霜的形成机制大体相似,都是空气中的水分达到饱和时析出的自然现象。一般来说,空气容纳水分的能力随气温的升高而增强,气温越高,空气可容纳的水分就越多;气温降低,空气对水分的容纳能力也随之降低。当气温降到一定程度,空气中多余的水分就会由气态转化为液态或固态,形成露或霜。二者的差别在于,当地面温度高于0摄氏度时,转化为露;低于0摄氏度时,凝华为霜。露和霜的形成与消失,其实就是物理现象中的液化与蒸发、凝华与升华过程。水蒸气遇冷转变为液态水的现象是液化,大气中多余水分遇冷变成露就是液化。水蒸气直接转变为固态冰晶的过程是凝华,霜就是大气中多余水分在一定条件下凝华形成的。

露与霜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能看到,只不过由于气候差异,出现的时间、频率有所不同。在南方,露出现得更为频繁,几乎四季可见,尤其是在春秋季的夜晚或清晨;霜则相对少见,一般形成于深秋或冬季。在北方,露与霜主要出现在秋季。尤其是深秋时节,随着气温降低,霜出现的频率会逐渐增加。即使在干旱地区如沙漠,只要满足一定气象条件,同样可以出现露和霜。

露和霜作为自然界水循环的一部分,生态效应明显。它们能增加土壤湿度,影响土壤微生态系统,为动植物提供必要的水分,同时也有助于减少空气中的尘埃,对改善荒漠地区微生态环境和固沙具有积极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露和霜与白露、寒露、霜降关系密切。白露预示着天气转凉,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凝结为露;寒露意味着气温进一步下降;霜降则提示开始出现霜冻。这也提醒人们要适时增添衣物,多吃些温补食物,增强身体抵抗力。

露和霜体现着天气变化与季节更迭,了解这些现象并掌握它们的规律,体现了古人的智慧。

(作者为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高级工程师,本报记者李红梅采访整理)

责编:宗祺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