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教育部等12个中央部委单位和上海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落下帷幕。南京中医药大学《“逆光”而行——残疾人就业赋能者》项目在“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中以小组第一的优异成绩夺得金奖,这也是本届大赛唯一由视障学生完成答辩的比赛项目,获江苏参赛路演项目最高得分。

记者采访了团队项目学生负责人、针灸推拿学院·养生康复学院2020级本科生叶泓霆。
自己淋过雨,所以要为别人撑伞
“据统计,中国视力障碍人口超过1700万,其中约三分之一为盲人。作为对比,2023年接受按摩培训的盲人仅为2.1万人,剩下的人他们在哪?他们要如何生活?”叶泓霆在比赛舞台上深情地发问,在场观众和评委陷入沉思。只见他一身笔挺西装,脸上挂着非同一般的自信笑容。但当你望向他的双眼,才会深感遗憾地发现,这个神采飞扬的少年是一位视力障碍者。
叶泓霆介绍,《“逆光”而行——残疾人就业赋能者》项目是一个为视障人群在心理、生活、就业三大板块提供帮扶的公益项目。多年来,团队根据视障人群信息获取特点,独立编写了8部相关教案和2部教辅读物,帮助视障人群掌握独立生活和就业的技能。团队还根据数字时代就业机遇,摸索出2套完整的声音主播和带货主播职业培训体系,与22家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累计开展98次公益培训,学员覆盖2万多残障人士,直接带动重度残疾人群就业350人,间接带动残疾人及相关人员就业2400人。

谈及项目的初衷,叶泓霆说,大家每当想到视障人群,就会想到“推拿”“按摩”,实际上1996年至2023年,中国累计培训盲人按摩师人数为48.8万人,仅占视障人口的2.8%。团队通过调研发现,内心世界封闭、生活技能缺乏、职业培训内容单一才是长期以来制约视障人群融入社会的关键问题。
叶泓霆本人就是数字时代的受益者。
他四岁时因病失去了光明,进入南京市盲人学校学习后,通过盲文爱上了“阅读”,也是通过“阅读”开始与朗诵结缘,那时的他还需要一边摸着盲文,一边朗诵录制出音频节目,这为后来他和团队的工作方向点了一盏最初的“灯”。
2017年,他同学校里一群有着共同信念的小伙伴组成团队,开始针对社会上没有接受过盲文教育的成年视障群体做盲文培训、义务推拿等活动。2020年,考入南京中医药大学后,在学院创新创业氛围的影响下,他想做的事更多了。2021年,他创立了中国首个宣传信息无障碍的播客,项目以播客为媒介,采用随访、脱口秀、科普、专家讲座等多种形式宣传推广,线上线下共服务视障人士8000余人次。

听得够快,才能跟上“明眼人”的脚步
“但还不够,仅依托播客的线上渠道,很多事情还是落不到实处。”于是,帮助视障群体融入社会、提升生活和职业技能等系列课程的雏形便出现了。
叶泓霆掏出手机现场为记者演示何为听读听播:手机里以3.5倍的速度播放着电子朗读文本,记者闭上眼睛试听,耳朵里只能听到连成一片的电子音,完全无法识别文本内容。但叶泓霆却一边听,一边用充满感情的播音腔朗诵了起来。“手机目前只支持3.5倍速,我的电脑一般会放5倍速。”身边人惊讶于他的能力,他却淡淡地说道“我们必须听得足够快,才能跟上‘明眼人’的脚步。”
叶泓霆科普道,这种听读并不容易,前后他自己花费了近两年时间研发相关课程。很多人在团队的培训下,已经可以熟练地掌握读屏软件,可以无障碍地上网、购物、操作办公软件,也可以使用录音软件、剪辑软件完成自己的工作。

不过,在他看来,对视障群体帮助最大的项目是生活技能的培训。很多人先天失明或在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视力,他们缺乏对这个世界的感知。当我们说“西瓜”,普通人脑海里会立刻脑补出西瓜的大小、样子、味道,但对视障群体来说却是一片空白。“因为缺乏对空间的感知,很多视障人士不愿意走出家门,更不要说接触外面的社会。”所以团队研发出一套课程,从基本概念教起,帮助视障人士建立起对形状、距离、高度等概念的认知,再到理解一些复杂知识如口腔结构、发声方法。
团队的发展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叶泓霆还记得2022年第一批职业培训招生时遇到的窘境。因为团队是一个初创的年轻团队,很多人并不信任他们,发出的招生宣传石沉大海。“几乎是靠着‘忽悠’南京盲校当年的应届毕业生来参与,才好不容易凑了20个人开班。”叶泓霆回忆,首期培训课共60个学时,前后需三四个月的时间,但没想到很多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来的学员却越学越起劲。当时第一批学员高梓涵同学,因为接触了声音主播的培训,成功回到家乡泰州的一个书社做播音员;一个叫媛媛(化名)的女孩,已经成功与喜马拉雅等平台签约,每月收入稳定在5000元以上。
向着公益助残梦,继续出发
从大一到大四一直保持着专业第一的成绩、会吹笛子、会打架子鼓、曾经组过乐队……叶泓霆和所有普通大学生一样,过着有滋有味的生活。2025年他也即将从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这次的金奖既是一个奖励,也是一个新的起点。“毕业后打算把手头上的事业再继续下去,还要给更多残疾人拓展新的岗位。”
获得金奖,本次大赛带队老师南京中医药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张洪兵感到荣幸,却不意外。“这个项目并不是短期一蹴而就的成果,而是多年来反复打磨后的成果。”他一路看着叶泓霆团队从省赛走进国赛,“一群视障学生靠着自己的努力走到了最高的舞台,这本身就是一种成功”。
南中医针灸推拿学院·养生康复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刘明也说道,学校从上到下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创新创业工作,在课程研发方面,邀请了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协助团队精心打磨了教学大纲和教案。在授课方面,邀请了更专业的老师加入,帮助他们的培训体系更加完善、更加专业。同时,学校利用“双一流”高校的平台,帮助团队招募志愿者,让更多的高校关注视障人群,共有2000多人次志愿者加入其中。
叶泓霆觉得项目能获得金奖,团队的功劳最大。团队现共有9名成员,其中5位都是视障人士,掌握盲文、手语、汉字的低视力翻译任国乐、江苏沭阳盲文图书馆负责人高逸豪、华为特聘盲人程序员张南和世界珠心算纪录保持者、残运会游泳亚军陈芊……大家各有所长,但都有着一心助人的共同愿望。
更让叶泓霆感到惊喜的是,这次大赛,参赛学生代表们收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总书记在信中说希望我们积极投身科技创新,我们团队备受鼓舞。”叶泓霆说,利用科技力量帮助残疾群体,尤其是视障群体,这正是我们团队一直以来努力的方向。接下来我们会继续用好科技的力量,帮助视障群体更好地生活,也要做好桥梁架接作用,让更多朋友“健残融合,共同发展”。
叶泓霆也呼吁,希望现实环境和网络环境的无障碍建设能做得更好,让更多视障群体“无碍生活”。他和团队将以南京一小时都市圈为核心逐渐向全国发展,继续充分挖掘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时代就业机遇,继续完善体系开展其他残疾类人群的培训业务,向着他们的公益助残梦想稳步前行。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蒋明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