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当你开始喜欢回忆过去,说明你已经老了。
近来,帮老人代写回忆录,成了“银发经济”中较为热门的新赛道。有媒体报道,目前代写回忆录价格动辄一万元起步,不少曾经的教育、传媒、家政养老从业者也纷纷投身该领域。这也引发更多人思考:一本小小的回忆录,为什么会受欢迎,我们每个人又能做什么?

正如很多研究者的共识,人是社会性动物,沟通交流是人的一项基本需求也是重要需求。但现在,对很多老人而言,这却成了“奢侈品”。一方面,自己退休,社会交流的机会少了;另一方面,子女成家立业,家庭氛围变得冷清,加之人到老年,身体机能下降,与亲朋好友聚少离多,一些亲友甚至生病离世,倾诉的渠道也不断减少。种种因素,让孤独感在一些老人生活中蔓延。据一些回忆录写手透露,这个行业“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如何接触老年客户”。为此,一些人会在微信名后备注可提供陪伴旅游、聊天谈心等增值服务,结果收效明显。
由此不难看出,回忆录“市场火”的背后,更多的或许是出于交流和陪伴的需求。回忆录成书成册只是代写服务的“结果”,而“过程”也同样重要,那就是在前期通过“采访、互动”让老人感受到被关心、被倾听的温暖。这让人联想到,为何老人群体一直是受骗上当的重灾区,为何一些老人明知电话和直播间里大多数都是骗子,却仍愿意同对方“多聊会儿”。
再回到回忆录这件事上。据一些写手介绍,在代写回忆录时,他们会充分尊重老人的口述,尽管一些内容明显经过渲染和美化,但他们依然会原样记录下来,而这种做法很受老人们的欢迎。又如,老人在提及敏感的往事时,家人会在旁边拦着不让说,写手这时会建议让“拦都拦不住”的老人把话讲完。这类举动也同样让老人们高兴。由此可见,回忆录背后,还有一份老人们对尊重和认同的渴望。而写手们的这些“小技巧”或者“小伎俩”,恰恰反映了此类回忆录的“独特价值”,它不是严肃、精确的史书,而是个人情感的流露、思想观念的表达、琐碎生活的整理。
在这类回忆录中,老人自己是主角。而不可回避的现实是,在普遍的社会中,老人们都属于弱势群体,话语权总由年轻人或者中青年一代所掌握。老人们的回忆录是属于传主本人的“小世界”,一本回忆录,或许就是对传主本人思想的认同和经历的礼敬。事实也证明,很多老人对回忆录是否出版并不在意,更不指着回忆录能卖钱,而是希望能将其分享给身边人看。

回忆录“市场火”的背后,可能还有一份老人们对自我价值的再寻。
很多年轻人都有相似的经历,如果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出身农村,即便老了,或已搬到城里,仍然坚持“干得动就继续干”,想方设法种点菜。面朝黄土背朝天,在晚辈看来是辛苦和单调,但在他们看来,却是发挥“专业特长”、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种菜,据说已成为很多老人的精神养料。而回忆录,其实也一样。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一部回忆录的完成,既是对人生轨迹的梳理、对荏苒岁月的回顾,也是老人深刻反思人生意义、重构和再寻自我价值的过程。特别是今天的老人,他们见证了国家改革发展的沧桑巨变,人生经历也要比其他时代丰富许多,其间的喜怒悲欢、浮浮沉沉不胜枚举。用白纸黑字的庄重形式来记录,也是一种值得尊重的选择。
一本小小的回忆录,其实反映了眼下老年人群体的诸多精神需求。
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满足老人们的这些精神需求愈显迫切。对老人的关心照顾,也不能仅仅停留在身体健康、衣食无忧、有病可医等物质层面。作为子女和晚辈,如何在工作学习压力之下,更多地从精神层面来陪伴和关心老人,已成为一道必答题。而作为被人们逐步开始关注的社区层面,也可思考如何通过一些社区活动的组织和开展,让老人有更多表达、倾诉和倾听的机会,让尚能发挥余热的老人们愉快地走出家门。
瞭望评论员 金亦炜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