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地评线】新华时论 | 促进产业工人由“工”变“匠”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下称《意见》。其中提到,力争到2035年,培养造就2000名左右大国工匠、1万名左右省级工匠、5万名左右市级工匠,向广大产业工人展示了大有可为的职业场景和发展机遇。

近些年来,我国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成就显著:全国技能人才总量已超过2亿人,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占技能人才的比例达到30%。不过,我国产业工人队伍仍存在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结构性矛盾突出,非公企业、小微企业的技术工人短缺等问题。数据显示,我国技能劳动者求人倍率超1.5,高级技工缺口更达到上千万人。当前,我国正处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关键时期,迫切需要通过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打造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人力支撑。

德国制造业享誉全球,很多人谈及制造业几乎“言必德国”。但在早期,“德国造”一度是劣质品代名词,他们经过上百年努力才后来居上、成为世界制造业翘楚。这一转折离不开他们重视产业工人的社会氛围。德国企业家普遍认为,一流产品需要一流技工来制造,再先进的科研成果,如果没有技工高标准操作,很难变成有竞争力的产品。今天,科技的重要性已毋庸讳言,但当下却有一种“重‘科’而轻‘技’”的观点,即重视科研、科学型人才,轻视技能技术型工作。“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根本上还是由于技术工人权益保障难、职业前景不佳、社会地位低等。这些问题不解决,工人就难有由“工”到“匠”的动力和信心。

《意见》的出台很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它从完善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等八个方面作出部署。如,针对技能人才总量不足,提出通过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大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力度等,完善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针对产业工人权益保障不足、“宁愿送外卖,不肯进工厂”等问题,提出提高产业工人经济收入、有效维护产业工人安全健康权益等举措,增强产业工人成就感获得感幸福感。可以说,《意见》紧紧抓住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要点、堵点,对产业工人队伍建设颇有助益。

“匠心聚”才能“百业兴”,工匠精神自古就是“中国气质”之一。江苏是制造业大省,也是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全面试点省份,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上成果频出。如,南通建立产改联席会议制度、把推荐优秀产业工人入党纳入党员发展总体计划等举措,以高位部署多方联动大力度推动改革;徐州为产业工人搭建产业一体化职业培训平台、引导企业建立健全符合技能人才特点的工资分配制度和职业发展通道,打破产业工人职业发展“天花板”。通过一系列制度性安排,全省各地进一步激励广大劳动者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实践反复证明,产业工人队伍建得好、稳得住、改得妙,制造强省的驱动作用、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才能充分彰显。今天,制造业成为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我们更应当拿出“千万锤成一器”的执着,扎扎实实推进改革进程,努力让“江苏工匠”成为不可或缺的顶尖人才。

(韩宗峰)

责编:胡波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