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智库观察 > 正文
思政大学堂|“三维度”提升数学课程思政实效

2021年4月,教育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联合印发的《深化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在高等教育阶段,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到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深化维护祖国统一是各民族最高利益的意识,深化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强化“五个认同”,坚决反对民族分裂,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

作为高等教育阶段不少专业学科体系中的基础学科,数学学科在培养学生归纳与演绎思维协作、渐进性与灵活性结合、抽象与具化相融合的数学思维的同时,也承载着深化各民族学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和理解,厚植学生文化底蕴、情感根基,增强各民族学生“五个认同”的思政功能,在教学过程中树牢学生的总体国家安全观。

挖掘相关素材,为在教学中更好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载体。一方面,要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思政“养料”,使其融入学生的自我审美与价值追求。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中华大地,是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形成的,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与价值共识,孕育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数学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易经》《庄子》等传统典籍中的数学思想,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发展作出的杰出贡献,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我国的数学成就,进一步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另一方面,广泛收集科技素材资源。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是重大技术创新的基石,在国民经济、工程技术、社会科学等领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中国成立75年来,科技事业经历了从“向科技进军”到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到建设创新型国家,从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开启科技强国建设新征程的壮阔旅程。我国始终高度重视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重要作用,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逐步实现了从追踪跟跑到并跑领跑的历史性转变,成长为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教师可在开展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融入微分几何学两大核心猜想被成功证明、“嫦娥”揽月、“天和”驻空、“天问”探火、“地壳一号”挺进地球深处、“奋斗者”号探秘万米深海、全球首颗6G卫星成功发射、北斗导航提供全球精准服务等近年来我国科技事业所取得的创新成果,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和自信。

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情境化教学实践。与思政课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不同,数学课程思政需采用渗透性的教学方式,在传授数学知识以及让学生掌握相关技能的同时,以“无形”的方式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教学当中,有效引导学生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通过设置真实情境与驱动性问题,采用项目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验证、理解、应用,提升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开拓创新的能力,于潜移默化中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中,将统计调查案例“中国传统节假日——数据中的家国情怀”、问卷设计案例“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大国点名,没你不行’”融入大数定律与中心极限定理、统计量及其分布、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与回归分析等教学内容中,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理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为应对全国人口老龄化、区域发展不协调、人口性别比例失衡等问题积极献智献策,增进学生的国家认同感。

提升评价理念,为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提供教学考核支撑。在课堂反馈和评价中,学校与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言谈举止,重视学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在考试评价中,出题教师可借助相关考题的设置,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如基于《新中国75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设置考题,拓宽学生数学视野,感知祖国发展瞩目成就、理解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深化对国家发展战略的认知。在对教师进行评价时,可通过强化教学过程性评价,改进教学结果性评价,健全教学评价机制,激励教师认真履行思政教育职责。加大对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动融入和体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评价指标权重,提升高校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有效性。此外,加大对民族地区高校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能力提升的培训力度,增强数学教师自觉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意识,提升数学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培养各民族学生建立自觉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意识,促进各民族师生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韦 媛(作者为广西金融职业技术学院高级讲师;本文系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教师人格魅力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机理因素及路径研究”〈项目号:2024KY1578〉、广西教育厅学校安全稳定与应急工作项目“总体国家安全观下广西民族文化安全的教育应对策略研究”〈项目号:GXAW2024B036〉阶段性成果)

责编:笪颖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