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财经讯 10月3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国家数据局联合对外发布《关于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意在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从四方面明确17项具体措施,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其中,对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可再生能源替代应用方面,“要协同推进工业用能绿色低碳转型”,同时,“全面支持农业农村用能清洁化现代化”。
记者调研发现,在江苏,以南京工业大学生物能源研究所(下称“南工大生能所”)生物质能技术为基础,已在徐州、宿迁等地乡村中展开了生物质能清洁能源的有效利用实践。一笔农家的经济账,有望成为工业绿色低碳能源供应的工业账,更是一笔可持续发展的双碳账。
50元沼气能用一个月的农家账
清晨6点左右,家住徐州市铜山区棠张镇棠张村3队、63岁的张清华张罗起一家7口人的早饭,打开煤气灶,蓝色的火焰燃起。她烧饭用的是生物沼气,200元购买的沼气可供7口之家用上4个月,“充值后拿卡回家插上,气就续上了,火也耐烧,炒菜可香!”
同一个村4队的赵杰在沼气入户服务一推出就给家里装起来了。“没用前以为沼气不好咧,一烧起来就很好咧!”赵杰说2023年11月充值1500元,到2024年8月底还有500多方气。相比之下,用煤气罐一个多月就要花120元,用完送气站,还得隔一天才能送到家里。
棠张村的沼气入农户,是以南工大生能所生物质能创新技术为基础,双碳目标下的乡村振兴新实践。在棠张村一隅,投资600万元占地5亩的沼气工程已运行7年。生物质能是可再生能源,南工大生能所针对乡村中的农作物秸秆、园艺废弃物、畜禽粪污、厨余垃圾等废弃生物碳资源进行合理回收利用,打造了近零碳能源供应的新模式。
图为徐州市铜山区棠张村的生物质能转化点。
按照《意见》,在农业农村,要“推进农林废弃物、禽畜粪污等与农村有机垃圾等协同处理,合理布局生物质发电、集中式生物质清洁供暖和生物天然气项目。”
徐州的实践与《意见》不谋而合。“生物质能转化为能源,农作物秸秆就是原料之一,按照一定比例与畜禽粪便混合,用独特的双干式厌氧发酵工艺开始发酵。产生的沼气通过公司自建管网将沼气输送到农户家中,发酵后的沼液沼渣经过好氧发酵工艺制备高附加值有机肥料。”徐州环能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苗晓说。
该项目在徐州市政府、区政府和基层村委会的支持下,由徐州环能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先期投入资金进行网点建设,目前在徐州建立19个站点,“近两年经过推广,大家对于生物质能有了新的认知,我们仅徐州就新增7个站点,并指导孵化了一些当地企业。”苗晓说,去年宿迁一家农场主动复制这一技术,应用于养牛+种植领域,实现了生物质废弃物的内循环。
对于农户来说,使用沼气性价比最高。以1吨牛粪为例,含固率18%左右,发酵20—25天,产55-60立方米沼气(甲烷含量在55%),乡村三口之家一天使用沼气约在0.5—0.7立方米,一个月花费约50元,如使用罐装天然气,一个月花费约150元。
眼下,苗晓已经将周边多个村镇的农作物秸秆都打包储存收到库房里。在徐州棠张村项目一年实际处理废弃物是9000多吨,周边3-4个村的废弃物如集中处理,沼气产能大概在40万立方米,现在沼气产能仅启动一半就满足了棠张村近千户居民日常使用,其中还有5家饭店用沼气开展日常经营。
图为棠张村站点已打包归仓的农作物秸秆。
同时,沼气发酵后的沼液沼渣经过好氧发酵工艺处理,生产的生物有机肥产量颇高,一年能产生物有机肥4000多吨,供棠张村及周边村组的大棚蔬菜种植农户采购,实现了商业模式和经济模式上的双闭环。
图为沼渣经好氧发酵工艺处理生成生物有机肥料。
年产500吨中试项目的一笔工业账
废弃物回收利用转化为能源,以往采用湿式发酵方式,沼液产生量大,沼液处理的成本高,成为限制生物甲烷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南工大生能所所长周俊教授带领团队,联合国内多家单位沟通研发,打造“双干式厌氧发酵产甲烷及沼液沼渣肥料化利用技术”,实现沼液零排放。这一创新项目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农业自主创新、江苏省创新支撑计划、江苏省双碳计划等项目支持。
周俊将“变废为宝”的双碳实践从实验室带到乡间地头,将农作物秸秆、园艺废弃物、畜禽粪污、厨余垃圾等废弃生物按一定比例混合,进行预处理后,经微生物厌氧发酵,产生含有50%以上的甲烷沼气,这就是可直接入户供家庭使用的生物燃料。沼气中,除6成是甲烷,还有4成是二氧化碳。通过自主研发的工艺将沼气提纯,得到含量高于97%近零碳的生物甲烷(又称“生物天然气”),是可应用于工业生产的清洁能源。
周俊给记者算了一笔工业账:沼气的价格一般为1.8元/立方,经净化提纯,获得甲烷含量超97%生物天然气,可用于新能源车,还可作化工原料,“我们现在工艺上每立方甲烷的提纯成本仅需0.3-0.5元,非常经济适用。”周俊说,目前市场上生物天然气售价约3.8元/立方。
苗晓以金属或食品加工厂生产能源需求举例,企业如一天需3万方高纯度生物天然气,只需处理秸秆200吨,畜禽粪污300吨,提纯得到3万方天然气。以工厂为核心,约15-20公里半径左右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即可满足需求。
除清洁能源,在提纯过程中,传统提纯工艺是让二氧化碳排放到空气中,周俊团队自研了甲烷提纯的工业装备,形成全密闭提纯流程,用专门的装置来捕捉二氧化碳,直接提纯成为高附加值纳米碳酸钙产品。该产品是一种常见的无机化工产品,应用广泛,在橡胶、造纸、塑料、涂料、医药、油墨等工业中的一种常用填充剂。国内年需求达300万吨,但目前一半以上依赖进口。
为此,周俊持续推动生物质再生能源在工业领域的推广与应用,考虑到投入,产出气价可比正常气价低5%-10%。在二氧化碳捕集并固定产纳米碳酸钙方面,周俊团队目前已在山西筹备开启年产500吨的中试生产。“当地政府头疼煤化工行业的二氧化碳处理,这恰恰是我们的长项,中试产线正在推进中。接下来就是年产一万吨的产能上线。”周俊说。
加速“碳”索的一笔双碳账
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110亿吨,约占全世界30%。以日产1500立方沼气的工程为例,经过净化提纯后获得高纯度生物天然气约900立方/天,纳米碳酸钙产品约2吨/天,纳米碳酸钙的价格3000元/吨。
“这一方法有两大收获,一是实现工业废气二氧化碳近零排放,二是获得高附加值负碳产品纳米碳酸钙,成为清洁工业原料,为化工行业‘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新途径。”周俊期待能有更多合作伙伴,一起在国内开展技术工艺的复制,做自研装备升级,对于工业化产业应用开启新一轮探索。
今年6月,落基山研究所发布研究报告《中国零碳图景下的再生资源利用产业机遇》,识别出三大重点领域,其中之一就是废弃生物质(秸秆、林业废弃物、生活垃圾和畜禽粪便等)能源化利用。上述《报告》测算,若中国要在2050年实现零碳排放,在2020年到2050年需达成的累计减排量中,包括废弃生物质能源的三大再生资源利用领域可实现近400亿吨碳减排,贡献率超过30%。三大重点领域到2050年还可形成每年近3万亿元的巨大市场。
显而易见,对于废弃生物质能源的应用更是一笔双碳账单,经过周俊团队测算,在徐州项目上,以日产1500立方沼气计算,每个项目点年减排二氧化碳可达到15万吨以上。“如我国的废弃生物质采用厌氧发酵制备生物甲烷可产生2000亿立方生物甲烷,可减排10亿二氧化碳,同时资源化替代30%的化肥。”周俊说,这一生产方式可兼具节能、减排和资源化利用的三重战略意义,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不可或缺的方式。
图为南工大校园生物质能转化点。
按照《意见》总体要求,“十四五”重点领域可再生能源替代取得积极进展,2025年全国可再生能源消费量达到11亿吨标煤以上。“十五五”各领域优先利用可再生能源的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形成,2030年全国可再生能源消费量达到15亿吨标煤以上,有力支撑实现2030年碳达峰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南工大生能所建立了厌氧产甲烷微生物菌种资源库,开发了多个研发厌氧产甲烷微生物制剂,形成了基于合成生物学的高效厌氧发酵调控技术。经过一系列的技术集成,实现了生物甲烷产业由“政府输血”到“自身造血”的转变。
新华日报·财经记者 何玥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