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甲骨文中,“邳”字写作“丕”字,像鸟飞翔在空中留下的影子,又像花瓣飘落在大地。传说在4000多年前的夏商时期,“邳”地是大禹给造车鼻祖奚仲的封国。邳州历史悠久,出土过苏北地区已发现的最为集中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存,傍城而过的大运河为邳州留下了璀璨的文化遗产。
近日,由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江苏省文物局、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主办的2024“博物知旅”融媒体采风行活动走进邳州市博物馆,探寻这里的“汉风楚韵”。

邳州市博物馆于1988年正式开馆,2008年实行免费开放,今年被评为国家二级博物馆。该馆拥有馆藏文物5000余件(套),精心挑选1500余件(套)文物进行展出。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7件,二级文物12件,三级文物126件。

邳州市博物馆负责人介绍,遵循“以朝代演进为经,以典型器物为纬,以文化遗址为证,以史书记载为据”的布展思路,该馆推出了常设展览“千秋邳邑——邳州历史文化陈列”,包括“东夷肇始”“古徐王都”“长河流韵”三个基本陈列展厅,“西晋遗珍”“玉出昆冈”两个专题展厅,“远古家园”“盛世雅颂”两个场景展示厅,“石铭史诗”一座汉画像石长廊以及两个临展厅。2024年,邳州市博物馆新增“红色印记——邳州博物馆馆藏革命文物、史料展”,构建起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展陈体系。

邳州市博物馆虽小,但馆藏文物却极富特色。纳玛象门齿化石为“镇馆之宝”,西晋鹦鹉螺杯全国罕见,大汶口彩陶、徐国青铜器体现了江苏文明的多元化,富有典型性、代表性。
两根分别长3.66和3.1米的纳玛象门齿化石是邳州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迄今发现的较大的纳玛象门齿化石,被誉为“亚洲象牙化石之王”。据介绍,两根象牙化石于1989年冬,在邳州西泇河北段捞底拓宽工程中发现。纳玛象是古菱齿象的类群之一,更新世晚期分布于我国华北地区,习惯生活在温暖湿润、林密水丰的环境中,在我国的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也有纳玛象分布。据科学测算,邳州市博物馆的两根纳玛象牙为20万年前的产物。地处苏北的邳州怎么会有热带的古象牙?专家介绍,由两根象牙化石可以推断,20万年前的邳州气候湿润,是各种鸟兽尤其是大型动物自由活动、繁衍生息的美丽家园。

2015年,考古工作者在邳州煎药庙村发现了一处保存完整,未受盗扰的西晋家族墓地,九座西晋时期贵族墓葬中出土了金银器、铜器、铁器、瓷器、玻璃器、漆器、石器、鹦鹉螺、玳瑁等随葬品300余件。部分出土文物如今在邳州市博物馆“西晋遗珍”展厅展出,其中的鹦鹉螺杯、萨珊波斯玻璃碗等颇受关注。这两件文物被认为是西晋时期,中原王朝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与海外国家友好往来的珍贵见证。
鹦鹉螺杯非常神奇,杯中酒“倒不尽”,也就是无法一次倒完。为了解开这个秘密,邳州博物馆专门做了一个鹦鹉螺杯360度的全景展示触摸屏。原来,在鹦鹉螺杯的内部,布满了密密麻麻的空腔,空腔之间有大小不同的孔洞连接,酒倒满之后都存于一个个的空腔之中,因此不能一饮而尽。

邳州市博物馆收藏的大墩子彩陶钵也有很高的知名度,曾入选课本,口沿只有0.2毫米薄的黑陶极品“蛋壳陶”鬼斧天工,令人惊叹。邳州九女墩出土了大量徐国青铜器,包括鼎、敦、壶、豆等器型,反映了徐国贵族“钟鸣鼎食”的生活。

邳州市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不断释放博物馆的活力,该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现实增强技术,辅以逼真生动、复杂多变的智能照明系统,有效调动观众多种感知通道,建构起“文物+遗址+场景+时代”有机结合的视觉传播体系,让文物“活起来”,历史“动起来”,提升受众互动体验感,增强了趣味性、教育性。在原有平面化观展体验基础上,强化数字赋能,对展陈内容、馆藏文物进行三维重建,对导览方式进行智能优化,打造VR沉浸式云上观展平台“邳博云展览”,并加入省文旅厅“云上博物”平台,拓展了文物展示的空间,增强观众的视觉、听觉和交互体验,让“沉睡”的文物“活”起来。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于锋
摄影 张冬青
通讯员 项渝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