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根本固者,华实必茂;源流深者,光澜必章。古籍修复再现千里江山、紫砂陶器让茶香氤氲、丝绸再现华服之美、漆扇成为夏日里的小确幸……“非遗”项目如今成为“香饽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青年相遇,掀起国潮热!在江苏,青年学子们在学校里学习着更专业的“非遗”技艺,“非遗”有传人。
执,一方青罗小扇;添,一段诗情画意……10月30日,在江苏科技大学生物技术学院的蚕桑创新创业实践课堂上,闻燕老师正带着大二的蚕学专业同学们邂逅团扇之美,感受盘扣之精细。

“我国有着悠久的栽桑养蚕历史,在5000年前,我们的老祖宗就过上了‘养天虫以吐经纶,始衣裳而福万民’的文明生活。如今,作为文明互鉴交流与文化对话媒介的世界文化遗产,中国的蚕桑丝织文化,正以“一带一路”为载体,多方位开启一系列蚕桑文化的复兴、重塑与再造……”闻燕老师娓娓道来桑蚕文化的历史,并给同学们讲授制作蚕丝扇的注意事项,“蚕茧需要在沸腾的开水中持续3分钟以上,保证受热完全,缫丝过程中按照一个方向转动扇柄,丝在扇面上排布越均匀,扇面光泽度越高……”

老师在台上讲得生动,同学们在台下跃跃欲试。到了动手制作的环节,大家迅速点燃课桌上摆放着的“小火锅”。随着小锅中的水咕噜噜开始冒泡,蚕茧也纷纷滚动着,一些散出的蚕丝逐渐漂在水面上。只见同学们眼疾手快,将蚕丝的一头缠绕在准备好的团扇骨架上,一边转动着扇骨,一边调整着蚕丝缠绕方向。

很快,大家手中的团扇骨架逐渐被蚕丝缠满。一把把白色或金色的团扇有了雏形,再贴上精美的贴花,一把把团扇就制作完毕。“你的再加上一朵小花,会更好看”“我的要用珍珠丝带装饰扇子的周边,给同学作为生日礼物”……同学们一边交流着,一边欣赏着自己亲手制作的“非遗”精品。
在制作中式传统服饰上的盘扣时,闻燕老师更强调耐心与眼力。“大家看,从设计到制作、修改,我手中的这枚盘扣花费了七个小时。”闻燕说道。当精美的“新中式”服装配上精心设计的盘扣,“高级感”立显。“未来,我们期待着制作有着学校校训、校徽的盘扣作品,让更多同学们爱上这种‘中式浪漫’。”

除了制作团扇与盘扣之外,在春天,同学们还会体验“舌尖上的蚕桑”——制作桑麻丸、炒制桑叶茶、制作桑葚酒。

其实,闻燕是一名标准的“工科”老师,她的研究方向与蚕学、生物学有关。为什么要给同学们上这样一门课程呢?“大家一起感受“非遗”之外,也期待着蚕学专业的同学们加深对专业的认识和领悟,跳出课本,‘看’到桑蚕文化的产业链与文化内涵,真切触摸和品读着桑蚕文化这部历久弥新的锦绣华章。”闻燕说道。
她也没想到自己的这门课程会如此火爆。每年开学季选课,这是被同学们“秒光”的课程。“今天在课堂中,我请同学们下课后微信留言报名加入我们的制作盘扣团队,没想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闻燕的手机一直在振动。她看了一眼手机后,笑着说道,“看,同学们都在留言报名,现在名额已经抢光啦!”

在“非遗”课程之外,江苏科技大学的专业桑蚕学科团队也正在发挥学科优势,让桑蚕文化更加与时俱进。“学校有着世界蚕桑种质资源保存与研究中心、蚕桑科技研究中心和蚕桑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心。这里有着全国最多品种的蚕宝宝和桑树。通过现代科技的加持,我们不仅可以让蚕宝宝吐出多种颜色的丝,还可以让它们不再只吃桑叶,甚至可以吐出‘蜘蛛丝’。”江苏科技大学生物技术学院副院长吴萍告诉记者,她也说出了自己的小心愿:“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上‘新中式’服饰与色彩斑斓的桑蚕产品,也不妨了解更多桑树与蚕宝宝,还有桑蚕有关的历史和文化,赋予这些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叶真/文 胡楠/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