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组织100多名副校长开展中小学“课间一刻钟”专题培训,并开发了26个课间微运动项目,帮助各中小学校落实好“课间一刻钟”政策,探索开展各类课间活动设计,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课间从10分钟延长到15分钟,这一调整的初衷是让中小学生充分利用课间进行放松,促进身心健康。但很多学校对于课间不够重视,对学生课间活动采取完全放任的态度。这就导致很多孩子在15分钟里想运动却没有场地和器材,除了嬉戏打闹之外无所事事;有些“乖孩子”在课间干脆留在教室里,或者做作业或者复习预习;有的毕业班老师还会把课间15分钟当成“肥肉”,随意“咬上一口”,不是拖堂就是布置额外作业。如此等等,让延长的课间失去了本来的意义,达不到真正的放松效果。
北京较早在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实行“课间一刻钟”政策,并且也把课间当成一门“大课”去重视。当地组织教育专家和体育工作者共同研发适合于课间的体育游艺项目,并在中小学校推广,这无疑有很好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其实,在课间利用上,每所学校都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开展各具特色的文体活动,比如可以开放体育馆,在教学楼附近增设简易乒乓球台、羽毛球网等,为每个班级购置跳绳、皮筋、拉力器等小型器材,也可以组织体育教师到各班级巡查,及时指导和帮助孩子们参与运动。只要用心用情,就能克服现实困难,保证孩子们有时间玩、有兴趣玩,而且玩得开心、玩得尽兴,让“课间一刻钟”成为人人喜爱的“大课”。
今年秋季开学以来,我省无锡等地也已将课间10分钟延长至15分钟,以有效保障学生的课间休息,促进孩子们更加健康成长。今后,相信还会有更多的学校、更多的地区执行“课间一刻钟”政策,希望有关部门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尽快开发出精彩的“教案”,及时推广,丰富学生的课间活动,让他们在一刻钟里找到更多的乐趣和成长的空间。
(胡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