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论见 | 打破“审美茧房”,从规范证件照开始

近日,有网友称2025年考研网上报名系统中,辽宁抚顺报考点禁止使用“海马体照片”作为准考证照片。作为连锁摄影机构,“海马体”以精修、美化照片而闻名,“海马体照片”也常被用来代指美颜证件照。有媒体梳理发现,在办理考试报名、出入境证件时,“海马体照片”常常被退回。

证件照允许适度美化,曾一度被认为是“福利”。过去,多数证件照须在办理处直接拍摄,把人拍丑是常态。后来,一些证件在办理时,允许使用符合标准的自备照片,人们在证件上的“颜值”也普遍提升。爱美之心人皆有,特别是一些常用证件,谁愿意印上“丑出天际”的相片呢?渐渐地,人们在追求美照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产生过度美化的审美倾向。当证件照从“极端真实”走向“极度美化”,美得不像自己的照片,也就失去了身份辨别的功能,到了必须规范的时候。

大家都赞同,证件照应美化有度,不能美到“人眼认不出来、机器识别不了”,但究竟什么样的照片才算美,网友观点并不一致。有人对过度美化照片的风气提出批评,认为这是审美的倒退;也有人认为照片审美是个人私事,无需过度解读。从小小一张证件照上升到对审美倾向的思辨,可见,关于审美,人人都有话说,个个都有观点。

审美观念有差异不是坏事,“美美与共”本该是审美的价值取向。批评者真正关切的是,数字时代的审美具有排他性,甚至逐渐形成“审美茧房”。从“视觉系”“中性化”到“白瘦幼”“爱豆风”,这些审美倾向通过影视、动漫、短视频等载体,率先赢得一部分踊跃发声的受众,又在市场化的运作中走向大众。今天,人们难以回避算法推送的重复审美信息,更容易受算法驱动的审美影响,同时在搜索、观看、消费和模仿的过程中悄然完成“自我画像”,使得审美偏好在生活中反复出现,从而陷入“审美茧房”。

“审美茧房”一旦出现,审美评价就从个人观点变成大众议题。举例来说,互联网大厂在招聘时,若HR对简历上的照片具有审美倾向,就可能产生连锁反应,导致大众审美被小众品味所操纵。从求职简历上的照片愈加“千人一面”来看,这种担心不无道理。互联网上还不时炒作出“马甲线”“A4腰”等话题,诱使一些年轻人过度节食危害健康。深挖这类极端审美背后的社会心理,“审美茧房”也难辞其咎。

打破“审美茧房”,才能释放数字技术的审美潜力。有观点认为,生产力决定审美。“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诗句,只会发生在人类能够战胜猛兽的年代,倘若人还在茹毛饮血,看到大山只会联想到危险。同样道理,数字时代也深刻影响人的审美,它本该降低艺术的产生与传播门槛,形成个性之美、专业之美多元并存的生动局面,却因为“审美茧房”的出现,丧失了应有的审美活力。

给证件照“立规矩”,不妨成为打破“审美茧房”的第一步。证件照的美要以真实为基础,生活中的美也概莫能外。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里写道:“人并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这里的可爱,是一种根植于真实的感染力,可以是自信人生二百年,可以是善心如水润无声,可以是腹有诗书气自华,可以是天生我材必有用。这万般的美,不是虚幻的数码美图,而是真实的人格魅力,是美与真的辩证统一。从庄子所言“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到法国美学家波瓦洛认为“只有真才美,只有真才可爱”,古今中外人们对美的内容理解不同,但对真与美之间的关系看法一致。从接纳证件照上“不完美”的自己开始,愿更多人摆脱过度美颜的焦虑,学会欣赏真实的容颜,接纳真正的自己,看见一个真实而美丽的新世界。

(袁媛)

责编:杨丽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