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73年后,“用糖果换飞机”亲历者再次戴上了红领巾

交汇点讯 近日,姜堰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北街南校区里,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今年88岁的王沂走进学校捐机园,当那架“中国少年先锋号”飞机模型出现在眼前,他的眼眶瞬间变得湿润。

这架“中国少年先锋号”飞机模型的原型,就是抗美援朝时期全国少年儿童掀起的捐献运动得来的飞机,而王沂就是当时众多捐献者中的一员。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全国人民掀起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热潮。

1951年4 月11日,《人民日报》刊登了军旅作家魏巍的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当时,文章在江苏省泰县姜堰小学的师生中激起了强烈的反响。4月13日,师生们去车站欢迎志愿军归国代表,场面空前热烈。

一位志愿军战士来到了姜堰小学,给师生们做报告。志愿军战士讲述了朝鲜战场的形势后斗志昂扬地说:“我们不怕艰苦,我们不怕牺牲,我们有决心和信心打败美国侵略者!但是我们最缺乏的是飞机,如果我们有了大批飞机就能更有力地痛打敌人。”

这些铿锵有力的话语,引起了师生们深深的思考,如何让志愿军得到大量的飞机?

1951年6月1日,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向全国发出“修订爱国公约,捐献飞机、大炮,开展优属工作”的三大号召。姜堰小学师生闻风而动,认真学习、讨论三大号召。时任校长周立人、副校长李平子提出向全国少年儿童发出捐献“中国儿童号”飞机倡议的建议。

师生们热烈讨论,一致赞同,他们共同决议:一、认真修订和坚决执行已有的爱国公约;二、向全国小朋友倡议捐献“中国儿童号”飞机,人人踊跃捐献,当年捐献50万元(注:为当时通用的旧币);三、大力开展拥军优属活动。接着学校召开了“行动起来,捐献‘中国儿童号’飞机”的全校师生大会。大会上宣读了向全国小朋友发起捐献“中国儿童号”飞机的倡议书,全文如下:

倡议书读完,全体师生一致举手,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扬州苏北人民广播电台当晚就播出了“姜堰小学全体儿童致全国小朋友的倡议书”。6月4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转播了这封倡议书;6月9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倡议书的全文。

倡议很快得到了全国少年儿童的响应。全国师生热情高涨,纷纷捐款捐物,尤其可贵的是,同学们不是向家长伸手要钱,而是省下早点钱,拾废捡旧,勤工俭学,以实际行动响应号召,献上了热爱祖国、抗美援朝的一颗颗红心。

“73年前,我还是十几岁的少年,我在扬州工人子弟小学参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宣传活动,我在班上第一个捐出了200元(旧币),那是我理发的钱。”王沂谈起当年捐献“中国儿童号”飞机的场景,如数家珍,滔滔不绝。

1951年夏,原扬州工人子弟小学刚刚建立,当时王沂就读于此校六年级,担任学校少先队大队宣传委员。在课间阅读报纸时,看到泰县姜堰小学发起的“省下糖果钱捐献中国儿童号飞机”的倡议,立即找到班主任庄尧恩老师,提出参加捐献并组织班级积极响应。

“我当时就从口袋掏出200元(旧币)交给庄老师,后来在班级的集体捐献中又捐出300元(旧币)。这500元(旧币)是从理发、买铅笔等生活学习需要中抠出的钱。”王沂描述当时的情景,不仅发动自己班级积极捐献,同时还发挥少先队的宣传作用,抱着募捐箱,带领同学们到各年级各班级宣传倡议,并且走上街头,在便益门大街口向社会群众宣传募集捐款,“同学们都毫不吝啬地捐献出了自己的零用钱,甚至去捡破烂,把废旧物品卖掉,一分一厘地积累起来。我们每天早上来了就把钱投进学校门口的捐款箱里。”

在姜堰小学,当时三年级的儿童队员朱汝杰捐出了贵重的护身符——一块两寸见方的银脚镯。这是他百日生日时,祖母将它拴在朱汝杰脚上的,以防灾殃带走孙儿。捐款活动中,朱汝杰在全班同学面前解下了它。

在那个年代,好多孩子捐献出的,是自己的买饭的钱、买文具的钱。麦田里的麦穗,池塘里的鱼和虾,垃圾堆里的废铜烂铁,山里的野果,都被孩子们历经艰苦找来换成钱,捐赠出去为志愿军叔叔买飞机了。

发起捐献倡议后不到一周,姜堰小学就完成捐献任务10万元,截至当年七月底,全校共捐献100万元,达到了原定捐献计划的两倍。这些捐款当即送到县抗美援朝分会,作为购买“中国儿童号”飞机的捐款专款。

捐献“中国儿童号”的消息像风一样吹到全国各地。姜堰小学陆续收到全国各地来信121封,纷纷表示要为捐献“中国儿童号”、支持志愿军叔叔打败美国侵略者而共同努力。

在抗美援朝总会的号召下,各地掀起了捐献飞机的高潮。据统计,从1951年6月到1952年5月,全国各界共捐献5.565亿元,可购战斗机3710架。

交付时,“中国少年儿童队”已改名为“中国少年先锋队”,因此“儿童号”也就改名为“少年先锋队号”。

如今,这架由江苏姜堰小学少年儿童发起倡议、由当年全国少年儿童捐献的“中国少年先锋号”(即“中国儿童号”)飞机,作为国家一级文物,静静地陈列在位于北京的“中国航空博物馆”,向人们述说着当年的红领巾们热爱祖国的炽热情怀。

2023年6月,泰州市维鹰国防教育基地将此架从中国航空博物馆陈列的“中国少年先锋号”等比例复制的飞机捐赠给姜堰区实验小学。

“我作为历史事件的亲历者、见证者、宣传者、健在者,有必要来看看当年的‘中国儿童号’,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今年10月,王沂在报纸上读到了“糖果换飞机”的报道,委托家人致电姜堰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他希望能走进现在的姜堰实小,见一见那架承载着无数儿童爱国梦想的“中国儿童号”。

“曾参加过战斗的飞机原型在北京,不去了。飞机模型就在眼前了,必须来看看,和它合个影,让我的子孙后代,都记住这段曾经的保家卫国的光荣历史。”在飞机前,他激动地从包里掏出一条崭新的红领巾佩戴在胸前,与这架承载着无数回忆与梦想的飞机合影留念。

当年,王沂还积极参加抗美援朝全市宣传活动,带领学校少先队宣传队员、合唱团员们参加苏北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录制,电台先后播出了合唱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嘿啦啦》等三首抗美援朝战歌。

而这次来到姜堰实小,他又走到当时周立人校长发起倡议的地方——万年台,满怀激情地唱起了那首熟悉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虽然已是88岁的高龄,但声音依然洪亮有力。

随后,他前往曾经的工作单位靖江市城北小学,分享此次探访“中国儿童号”的见闻与感受,“让我们的后代不仅知道过去的故事,更能够在未来续写新的篇章。”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程晓琳

通讯员 吕丽

责编:李睿哲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