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课”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近年来,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依托优势专业建设,以丝绸文化中蕴含的爱国情怀与工匠精神为主线,立足“丝语”“丝技”“丝艺”“丝韵”“丝路”五个维度对接校内外各类资源,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实现丝绸文化的精髓与育人模式互融互通。

“丝语”——以语感人
丝绸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爱国主义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学校将丝绸文化的爱国主义精神、工匠精神融入到“大思政”课程中。
与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共建思政课实践教育基地,打造系列“行走的思政课”,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建有苏州太湖雪丝绸直播实践基地,助力传统丝绸工艺产品畅通“网络新丝路”;与苏州丝绸博物馆合作共建,规划建设中国丝绸技艺教学资源库,通过展示、教育、体验、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和操作中掌握丝绸文化知识,在潜移默化中领悟爱国主义和工匠精神的精髓,传承好、发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丝技”——以技传人
学校有第一批、第三批教育部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作为“专业导师”,配备高技能的“企业工匠”,聘请钱小萍、沈惠、卢福英等国家级和省级非遗传承人、以及盛虹集团技术人员共组“专业导师+企业工匠”的育人团队。
学校构建了“传统课程+第二课堂+自我教育+校外教育+企业教育”相贯通的教育教学模式,学生在传统课程学习中掌握理论知识,在第二课堂中学以致用,在自我教育中查缺补漏,在校外教育中拓展视野,在企业教育中着眼行业发展。学校把人才培养和产教融合紧密结合,聚焦学生就业“首岗”,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蚕桑丝织技艺、苏州缂丝织造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扎染、苏绣、旗袍等丝绸文化与技艺融入专业核心课、公共选修课,结合中国丝绸技艺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国家教学资源库的多元化课程,实现以技传人,培养学生专业素养和核心技能。

“丝艺”——以艺育人
为了加强对丝绸文化的推介和传播,学校组建“丝绸文化宣讲服务队”,走进中小学、走进社区进行宣传和宣讲,让学生能够自觉承担起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责任与使命。“访丝绸文化,扬民族精神”社会实践团队,连续五年奔赴浙江、安徽、上海、江苏等6省28个县市开展丝绸文化寻访,通过民族历史寻访、民族精神宣讲、民族文化展示,深入了解了丝绸文化的发展脉络,挖掘出了丝绸文化背后一段段动人的民族融合故事,协同少数民族学生共同感悟丝绸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内涵,赓续历史文脉,讲好丝绸故事、传播丝绸文化。

“丝韵”——以韵化人
秉承以美育人的目标,学校成立了苏州市数码印花工程中心、卢福英苏绣大师工作室、缂丝工作室、旗袍工作室等,通过各类实践课程和活动进一步展示丝绸特有的韵味美感。打造“半湖涌春”“我领悟的时代思想”“一封家书”、新生之星、红色故事宣讲会等原创的品牌活动,将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有机统一起来,营造“品文化、赏艺术、寻匠心”的苏式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以社团为抓手,创建文化活动项目,国风社的丝绸文化展演项目、红色中国梦社团的“寻访非遗传承人”项目等,进一步增强了丝绸文化的表现力、传播力和影响力。

“丝路”——以路引人
学校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教育交流,与伊尔福夫省巴尔布职业技术学院和杜米特鲁职业技术学院签署《中国江苏-罗马尼亚伊尔福夫省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框架协议》,探索共建“新丝路学院”,合作内容包括汉语教育、专业教学、合作办学、师生交流、留学游学、实训实习等方面。
在中罗两国纺织服装行业协会与企业跨境贸易合作基础上,学校引进行业标准,开发企业课程,以“汉语+专业+产业”的形式开设校企合作订单班,通过校际间学分互认和课程共建,共同培养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东欧“16+1”合作项目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用“丝语”展现丝绸文化爱国精神和工匠精神;用“丝技”提升学生专业核心技能;用“丝艺”整合校内外丝绸文化实践教学资源;用“丝韵”彰显丝绸文化魅力;用“丝路”服务“新丝绸之路”“数字丝路”等战略规划,立足“五丝”,构建学院“大思政”育人格局,培养更加适应新质时代丝绸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石艳(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网络思政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