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说说我的交汇故事|绒花“守艺人”赵树宪:70年人生,汇入千年非遗传承

在南京老城南,有一条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巷子。这里坐落着清代最大的平民住宅——甘熙宅第,也是现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所在地。70岁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赵树宪就在这里制作南京绒花。

赵树宪在工作室制作绒花

绒花,这项独具南京特色的手工艺,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武则天时期。当年的三山街至长乐路一带,曾是热闹非凡的“花市大街”。绒花品种众多,有鬓头花、胸花、戏曲花等,其中鬓头花最受喜爱。“古时宫里的女子头上要戴花的,但是鲜花少,不能四季都戴,慢慢就开始制作人造花。”赵树宪介绍,绒花起初仅供宫中使用,《红楼梦》里提及的“宫里作的新鲜样法堆纱花儿”,说的就是南京绒花。后来,绒花才流传到民间,人们以绒花寓意“荣华”。在2007年绒花制作技艺被列入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赵树宪作为最后的绒花匠人,他在一边收徒传承手艺的同时,也深知,若想让绒花在新时代焕发生机,必须进行创新和改良。

2023年,借助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主办的金融城花漾市集(樱花季),赵树宪带来了简约又优美、更贴近生活的大众款式绒花胸针以及头饰,让更多人知晓绒花工艺的存在。

赵树宪在交汇点主办的金融城花漾市集(樱花季)上介绍绒花

借助交汇点新闻客户端,赵树宪还多次携手高等职业学校和南京行知职业培训学校联合打造的“金陵行知非遗文创大学生志愿者团队”,将非遗带进校园。“非遗进校园,传承有新人。一批批青年学子跟随我们非遗老师学习南京绒花的制作技艺,用实际行动为千百年的艺术灌注‘纯粹的爱’,推动非遗文创产业新发展。”赵树宪表示,如今国家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更加突出非遗保护传承,非遗绒花也应抓住新媒体这股东风,将“非遗的风”吹向国外。

“得益于交汇点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的宣传,我们产品的销售也愈加火爆,国内外的一些知名品牌纷纷参与非遗绒花的合作联名,形成我们工作的亮点。比如电视剧《延禧攻略》设计的19种绒花发饰,《狐妖小红娘》九尾狐款,与帕尔玛之水(香水)合作制作的胸针,迪奥2024春夏系列男装中的‘绒花’帽章等等。”

“现在手工艺绒花的市场非常好,希望能够有更多媒体关注,让非遗工艺得到更多相关的政策支持和帮助。”正值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九周年,赵树宪表示,交汇点新闻长期关注非遗动态,作为非遗传承人,希望能够继续借助平台增加非遗的曝光度,让中国非遗不仅“走”出国门,更要实现海外产业化。“也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将手工艺作为职业,让绒花能够品牌化、产业化,真正做到‘以产养遗’,将非遗技艺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下去。”

赵树宪在金融城花漾市集(樱花季)上展示的绒花作品
爱奇艺《狐妖小红娘》开播仪式上,展现绒花“九尾狐”。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林惠虹

责编:丁叮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